第116部分 (第1/4页)

洪门中已无人可代替。

在洪门几乎被清廷赶尽杀绝的时候;边峰复兴了洪门;并在南方北方都建立了新的堂口。以华记各个客栈为基础洪门堂口;更是和华家在利益上有密切的联系。

衣钵传承的后面都是各类平衡。有政治头脑的人绝对不会相信感情投资。在政治上;能作为筹码的只能是利益相关。

这是一张蓝图;要实现它;还要一步一步的走。这张图上有些地方已经初建了;有的地方还未建。接下来要建立的地方是上海;梅兰妮最感兴趣的地方。

梅兰妮对上海的发展;早有了成熟的设想。

她说;"上海首先要建立纺织工业。松江府是当今的棉纺织业的中心。我们也以棉纺织品和毛纺织品为第一期生产的主要产品。棉花可以从我们在江南的各农庄收购。羊毛来自从蒙古的贸易。"

梅朵问;"松江的布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我们的布还能销的动吗?"

梅兰妮说;"目前的布门面都很窄;最多一尺二寸。我们要织的是宽机布;门面要达到三尺。这样做被子就会被人优先考虑了。原本的帐纱也可以迁到上海扩大生产。帆布当然还是要生产;因为海运业也发展了。如果;秦炼想办法替我做拉链;我就能让帆布包风行天下。"

秦炼说;"按照你的设想;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纺织机械厂;要建立机械厂;就先要建一个钢铁厂。"

梅兰妮点头;"对;对;就象我们在东山那样;那里是个迷你版;到了上海放大了来。"

秦炼说;"现在最难弄到的是生铁。这两年来;我从日本贩了上百吨过来;他们那里生产铁的数量也是有限。不能解决问题。本地已经让贸易栈收购了些;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在这个时代铁矿的开采也是被政府控制的很严。也有一些地头蛇;能私自开矿。我已经探明;德化那里就有铁矿。"

梅朵说;"我们不是原本要在德化建瓷窑?"

"是的;我们已经在那里建立了瓷窑;采取了标准化生产;现在我们的出口瓷有一半在那里生产。元明时期;那里的瓷业很发达;随着泉州港的外贸衰退;那里的瓷业也衰退了。现在随着我们的海贸量增加;我们的瓷厂也不断的扩大。但是;如果要取得那里铁矿的开采权;还要上面有人罩着才行。"

"你的意思是谋那个地方的县令之职?"梅朵问。

秦炼赞许的点头。和聪明的人说话;省很多的力气。

"我已经把这事交待给金掌柜了;这件事要走沈德潜的路子。"

梅兰妮这才明白他们是想让叶惟世或屈仪奉当未来的德化县令。

说了上海建厂的事情;也说了在上海买地的事情。梅朵看了黄浦江东岸有大片的荒地可买。

秦炼拍板道;"既然看好了;过了年就买下来;开工厂粮食的需要量更大了。"

这天夜里;他们几个谈到了深更。

尽管晚上睡的很晚;梅兰妮第二日还是戴着熊猫眼起了个早。

要过年了;家里的事情多;别人能躲懒;而她不行。

茶馆歇年了;燕云山要趁着过年时节出去访亲问友。他如今每天说书的收益很好;一场书一两银子;一个人没什么大开销。又不准备在苏州置产;有了闲钱就到外面出去游玩;另外;他是要躲避众多的邀请。过年是一班艺人赚钱的好季节;很多大户要请艺人们上门去演唱。燕云山在苏州已经是很有名气了;年底受到的邀请很多;可是;他哪家都不想去;借口访亲躲了出去;说好十六日茶馆开门时;他准时回来。

江雨楼夫妇和他不同;他们在年底接了好几家的生意;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如今他们的收入也很好;一天的书场也有一两银子的收入。但是他们想在苏州置产;所以就利用节假日多赚些钱。

席羽绢的家里;一早就派了人来接她回家。绫子原本打算在华家过年;但是觉得让羽绢一人回家;怕是不妥;只得和她一起回去。

乔妈做好了红纸袋;拿来让齐逸写字。

齐逸奇怪的问;"这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接帖用的。"乔妈说。

齐逸看想梅兰妮;梅兰妮解释道;"苏州人过年有投帖拜年的习惯;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能往别人家的接贴袋里投放帖子。过去;我们家在这里默默无闻;自然没有往我们家投帖。如今我们家有了你们;就有了些名气;很有可能有人过来投帖子。"

对于苏州的这个风俗;齐逸觉的很是新鲜;"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