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 (第1/4页)

李果说;“状告也蛮简单的;就是要写状子;写了状子交到长洲县衙去;县令接了状;该如何判就如何判了。”

关键就是写状子。

李果说;“如果;夫人你信的过我;我来替你写状子。”

梅兰妮道;“先生不怕若麻烦吗?”

李果哈哈笑了起来;“夫人;你可以去打听打听;我李果是那怕麻烦的人吗?”

梅兰妮不用打听;三胞胎早就告诉过她;那年李煦死在了打牲乌拉;亲朋好友顾忌雍正;没人敢对他的死有所表示。但是;李果为他写了墓铭。

这位老人是经过大风浪的;这点小沟里的事;他还真不放在心上。

梅兰妮当然知道李果的文章写的好;不过写状子是件技术活。梅兰妮的要求是要写的“哀而不怨”(这是齐逸的要求)。

李果一听就明白了。自去构思,书写。

送走了燕云山;茶馆修正了一下;又重新开张了。在茶馆门口;立了块说明;讲燕云山因受无妄之灾;退而反思;去远游去了。

三国迷们怅然若失。又再三问起;燕云山何时能回来。伙计们都无可奉告。

但是;那天的事情;伙计们倒是讲的详详细细。不厌其烦;一字不漏;重复了又重复。特别是关于奴才那一段。

一时间,这个真实的故事在坊间流传。

苏州的读书人多;做官人不少;听了满人的横话;还是感到戳心景。

十年寒窗的结果;也不过是满人的奴才。仔细思量了;这还是事实。心中的不满被勾了起来;牢骚也就多了。

苏州人的反清复明情绪最弱;复明做什么?朱明王朝对苏州人最是苛刻的。

可是;并不意味着苏州人愿意当满清的奴才。

清朝的统治者为了缓和民族的矛盾;再三再四的强调要满汉一家亲;尽管心里头还是把汉人当奴才。有些话想是可以放在心里想的;但是不可说穿的。

华家把状子递给了长洲县令。

这下轮到长洲县县令头痛了。

在苏州;皇帝的耳目虽然不少;但是报告给皇帝的信息还是有选择性的;这样的满汉矛盾还是要加以屏蔽;在处理时多偏护些满人;这是大清的例行。

停云阁的评弹还是依旧。没了燕云山的说书;许多人下午都提不起精神。停云阁的生意比过去差了。

这时;也有别家的茶馆说;但是燕云山的粉丝们比着燕云山的;挑剔了这点;又批评了那点。一句话;就是不满意。听了一两回;又不听了。那些讲三国的;到底没有红起来。由于有人讲;燕云山虽然离开了苏州;却时时被人提起。有了其他人的衬托;他的名气只有更大。

燕云山却没有闲着;到了北京后;日日去天桥;茶馆;听北方评话;鼓词。学习别人的长处。等他回苏州时;那说书的技艺越发的好;这当然都是后话。

五月初;华记在贸易栈西边的茶室建成了。那地方狭窄;整个建筑就是由一条走廊为主题。从西到东;弯弯曲曲的串着十几间小茶室。茶室与茶室之间的空间;安排些花草树木竹石。又从上塘河引了一股河水来;沿着走廊;或弯曲;或蜿蜒;曲曲折折再回去上塘河里去。每间茶间很迷你;不能放置家具。梅兰妮将后世的和式设计引入;地板上直接放上坐垫;围着茶几。后来考虑;中国人到底已经进化到了用桌椅的时代;从舒适的角度考虑;便在几前挖出一个坑;铺上了木板;用来放脚;坐起来和坐椅凳差不多效果。

茶室的布置讲究清雅;茶室里也没有什么家具;最多也就是有一矮几;小橱之类。

进这样的房间是要脱去鞋子的。苏州人把这样的房子叫做唐式屋。有时;园林中也会建一两间这样的唐式房。一般也是用来喝茶。

华记的茶室原是起了名;但是;来的人一看这清一色的唐式房间;便叫它唐式茶屋。所以这茶室就以唐风作了名字。

由于才被人砸过场子;华记的事都很低调。唐风茶室的开张;也是悄悄的。也只是附近的人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那里是商业区;寸土寸金。如今有了这样一个幽静的去处;不用广告;也有人光临。

开始几天还来了就有空间;一个月后;要预定了;否则不保证有空间。

茶室里挂的画;并不是什么名画。起先是羽绢求了李芸;李果等人画了画;或写了字;让人裱装后;挂上在了壁上。后来有人见那书画合心意;愿意买下;茶室也卖与他们。卖后;再与作者分钱。后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