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 (第1/4页)

虽然在苏州住了很多年;但是这样的画舫旅游;齐逸还是第一次。

苏州的画舫并没有多少豪华;一般都是一对夫妻操舟。男的摇橹;女的在船上烧菜。船中搭起了竹棚;安放了张圆桌。圆桌旁能坐数人;吃的当然是苏州船上烧的菜了。

李果介绍的画舫是一个年轻人和一个五十岁的妇人打挡。

见了面;那妇人唤李果先生;而李果唤她阿朱嫂;可见两人是旧相识。

船上的几个年轻人听到阿朱嫂;都面露喜色。

齐逸对于这种事是土鳖加洋盘;一窍不通。有同学告诉他;这阿朱嫂的船菜名气很响;如果不是认识的人;约都约不到。今天借着他的光;大家都有口福。

船出了苏州;往木渎方向行去。一路上就有卖鱼船上前来问要不要鱼虾。阿朱嫂都亲自看过;好的才推荐给船客。年轻人虽然做东;但是看着李果的神色做决定。游玩这样的事;年老的比年轻的要精。买下的新鲜鱼虾;阿朱嫂用竹篓装了;拖在了船后;保持鲜活。

船行到木渎;转向天平山方向;阿朱嫂烧起了菜饭。用的小行灶;烧的是柴爿。都是时鲜菜;蔬菜有菱;藕;芋头;扁豆;茭白;莼菜;等时鲜蔬菜。有清蒸的白鱼;酱的木渎麻鸭;炝的太湖白虾;炒蛋的银鱼;又有蒸乳鸽,栗子鸡等。

一行人喝酒;赏景;品着美味;谈着韵事;兴尽而归。这一日的花销也不过六两银子;船家并没有糊乱叫价。

齐逸感叹道;“苏州人真会享受;游玩也与别处不同。风雅别致;那船菜烧的;恐怕就是现代的特级大厨都比不了。”

说的梅兰妮都蠢蠢欲动。

她虽说是半个苏州人;还从未吃过真正的苏州船菜。

秦炼赶紧把齐逸支走;怕他在这风花雪月中消磨了革命意志。

梅兰妮也想吃一次船菜。

席羽绢说;这有何难。

联系了李芸;让她请李果再约阿朱嫂。

李果拿乔;不带他去;就不约。

那几个原本于这一行就是洋盘;自然要带着他去当顾问。

那一日;几个人在近处兜了一圈;梅兰妮吃了久负盛名的苏州船菜。这时烧菜全没有味精;厨师凭着手艺;将食材原本的鲜味烧出。想来这样好的厨艺后世竞失传了;梅兰妮心里感慨万分。

阿朱嫂与李果二十多年前就认识;当时正值多事之秋;那时阿朱嫂新寡;凭借着自己的出色厨艺做起了画船生意。当时和她打挡的是她的婆婆。

李果吃了她烧的船菜;写了小品文;大为赞扬。李果在苏州也是有名气的人;阿朱嫂的名气也跟着传开。如今;阿朱嫂已经半退休;只有相熟的人相约才出来。

面对着如画的秋景;精致的美食;几个人也算是偷的浮生一日闲。梅兰妮算身临其境体验了苏州人的悠闲生活。

214 种柞树

梅朵到了北方;并没有在北京停留。天津上岸后;跟着运输队直接去了雁翅山和保安那一带。

她在那里工作过;也带了些徒弟;虽然因为她年纪小;又是女孩子;没人正式拜她为师;但是心里头对她还是非常佩服的。

初次收获的葡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不好;葡萄要等一两年后才会进入丰收期。

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是波斯人;唐朝时;这种葡萄酒就随着丝绸之路进入了中国。在西北的中国人;利用这个技术酿造了各种果子酒;如柿子酒;李子酒;枣子酒等。只不过没有象葡萄酒那样推广开来。但是果子酒的酿造技术还是在民间广泛流传。

所以;葡萄酒的酿造并没有什么困难。只不过为了提高酒精度数;在酿造过程中加进了砂糖。

他们特地选种了红色的葡萄;这样的葡萄酒象血一样鲜红;能产生很强的视觉效果。

这年;这一路的秋天;收成不错。

范家十三娘听说梅朵来了;特地赶过来看她。

梅朵正在查看柞树生长的情况。

十三娘见到了梅朵自有一番问侯。这两年来;这一路;由于商路的畅通;沿途人们的生活都有了改善。

红花会也得到了发展。

十三娘问梅朵;“你让我们收集了那么多橡实;可有用处?”她说的橡实是柞树的种子。

梅朵说;“我正要和你们说这事;种这种树;能有效的防止土地沙化。最重要的事;利用它的叶子可以养柞蚕。”

十三娘很惊讶;“这树也可以养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