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 (第1/4页)

好在现在还不需要向南去做出选择,狗二之事暂且放下,向南接连发出多封书信,江南那边钟大人,主要还是联络感情以及询问阿泽思想成长进度。

阿泽一直都跟钟大人有书信来往,这两年长大了居然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很多不好跟他这个当爹的说的,阿泽都会跟钟大人说。

于是向南很聪明的曲线救国,从钟大人这边打探消息。

钟大人知道这是人家两父子亲近的好机会,自然不会故意隐瞒,只是有阿泽特意提起过不要跟爹爹说的事儿钟大人才会模棱两可绕弯不答。

钟大人也从阿泽的这个叮嘱里知道了,感情阿泽这小子也早就知道了他亲爹这一行为,倒是叫这两个把他当信差转话人的行为弄得哭笑不得。

另外林渊那里向南也一直有书信往来,主要就是询问他那边有何特产风俗,以及弟妹肚子里的娃娃如何了。

林渊被外放的地方是江南,跟付太守是上下级关系,向南之前还给付太守写了信表示这位林渊是他好哥们儿,拜托付大人照看一二。

掐算着时间,林渊媳妇儿肚子里的娃三月里应该就要出生了,到时候向南这边自然要随个礼,当初阿泽跟笑笑出生可是收了人家两车的礼呢。

周子才依旧留任当初那个县城,如今也是混得风生水起,政绩方面借用了向南的经验如今也不错,有望三年后入京就直接留下。

虽然留在京城里估计就是个小官,可周子才本身就没啥大志愿,能留在京城跟家人团聚,平凡安乐的过一辈子,周子才就挺满足了。

再一个就是给陈大人的书信了,除了解释狗二的事,另外还有拜托师傅帮忙置办个铺面,这边商铺已经在装修准备开业了,到时候收购了足够的苗风货物就托运上去,那边京城就能开张了。

除此之晚,京城那边也需要托运一批在京城物美价廉的货物,毕竟武陟县这边的店铺也需要上架货物出售。

苗族在京城人看来也是属于不开化的蛮子,向南也知道苗族货物突然出现在京城,怕是一开始不会有多好的生意。

不过嘛,皇上已经动了民族融合的心思,那向南现在顺道提醒皇上出一期介绍大业朝目前所拥有的各个少数民族以及民族历史风俗特色的“大业民报”搞一波思想政治宣传。

想来皇上也不会介意。

“大业民报”是向南还在大山县的时候第三年里皇上让人弄出来的,相对于只服务于朝廷的“邸报”,“大业民报”更关注老百姓们自己的生活,内容也不如邸报正式。

上面内容有优秀诗词文章也有鸡毛蒜皮新奇事儿,因着两种印刷术的出现,报纸的成本降到最低,便是普通老百姓都能买得起,一经发售就迅速占领市场。

又因为有个投稿的制度,让民报迅速从京城蔓延扩展。

皇上还十分有先见之明的在江南那边也设置了民报分部,又在向南“制药厂融资”的事儿上得到启发,如同盐商粮商一样让想要发售民报内容的商人进行竞争。

最后获胜者发放“报引”,允许合法印刷发售“大业民报”,但是内容不得更改,否则将严厉追究。

这在向南看来简直就是代理加盟的模式,不过比之代理加盟更多了政、治、色彩。

于是不过两年不到的时间,民报已经成为了大业朝一大特色。民报还迅速带动了“信使”这一职业,全国驿站也得到改革,变成更正式化的存在,有点类似于邮局,可寄信取信甚至付钱帮忙带运小量货物。

这样一来自然是又让朝廷增加了一项收入,既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也同样让国库迅速富裕了起来。

叫向南惊喜的是,因为民报的风靡,居然刺激得改良造纸术的出现,万万没想到造纸术居然只是因为一位“代理商”想要更大力度的降低民报印刷成本,于是召集了几位匠人搞出了改良造纸术,让纸张质量更好的同时成本却更低。

所以说不要小瞧了古代人民发明创新的能力,向南对此很是高兴,这是大家都在一起努力让生活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

结合古今中外历史来看,民族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首先要做的就是彼此去了解,不能说我们对少数民族的认知就是野蛮不开化,他们对我们的认知又是狡诈阴险善变,这种认知追根究底还是源自于“不了解”。

所以文化上,皇上很应该让大业朝老百姓知道我们大业朝有多大,国土上又有哪些民族,这些民族又有什么风俗历史神话忌讳。

而后向南这里再带一波少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