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部分 (第1/4页)

┕�鳌F渲杏幸桓鼋薪樽油频模��诮�墓�蚣⒍龆���刮V�保�钕铝俗约捍笸热庾鎏谰攘私�墓��囟�垂�螅�酃π猩停�北鹑硕荚诨ハ啾绕此�墓�透�笾�保�樽油迫炊慊丶抑兄�菪��耪俨怀觥�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文公能复国是由于他的贤德和各种条件成熟所致,这是天意,哪里是我们的功劳?现在有些人不明事理,争功夺利,我很瞧不起他们,我宁可终身织草鞋,也不贪天功为己力。母亲说那么你不去做官,总得跟君主见一面吧!子推说,孩儿无求于君,见他又干什么?母亲又说,好吧,既然你能做廉士,我难道就不能做廉士之母吗?于是介子推大喜,负母入山,遁隐山林……

“当然,如果此时介子推真是不愿见晋文公或者是不愿进朝庭,那么也应该给重耳写一封信,就算出于礼貌吧,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得明明白白,他应该有这个能力,或托一些朋友帮助表达让晋文公成全他的心愿,不管行不行,只要他做了,介子推就应该是施恩不图报的典范了。

“再说晋文公,如果心里实在不忍,那就把介子推隐居的山封给他,也就算是知恩图报了,双方都满意,美名双丰收,可他们偏偏都没有这样做,两个‘一根轴’碰到了一起,于是火花产生了。

“晋文公是一个有恩必报之人。他带领军队搜山,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介子推则背着母亲在山中到处躲藏,就是不让你找到。晋文公越是找不到就越要找到,介子推是你越要找我,我就越不让你找到。几天以后,晋文公想出了一个绝招,放火烧山,介子推是孝子,他怕伤着母亲,一定从山里出来。大火烧了三天,结果是介子推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

老李听到这里,插话说:“这事我怎么听起来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一个为了报恩而逼死了恩人,一个为了别报恩而害死了母亲和自身,两个人真是闹出了一场荒唐的惨剧。明明是一件大好事,可最后却落下了这么一个结局。”

我说:“是的,这事最终让晋文公后悔了一辈子。而老百姓却很怀念介子推,并为他设立了祭奠的日子,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说句心里话,介子推的行为并不是我心里所赞同的,他的行为可以划分为放火前和放火后两段来评价,前段是属于施恩不图报,后段则是迂腐不化了。我认为寒食节的怀念应该是对他前一段施恩不图报的认可才是……”

老李专注地听着,点点头:“嗯……”

我说:“其实,我的感觉是,施恩不图报只是做人应该追求的一种心态,并非是我们去刻意仿效的一种行为。就如前面我说的‘做好事不留名’。我们可以想着不留名,但不能因为怕留名而耽误做好事。我们不想通过做好事达到什么目的,帮助别人只是我们内心中的心愿。

“比如在公交上为别人让个座,人家没说‘谢谢’,也别不舒服,没说就没说呗!让座又不是为了只听句‘谢谢’;捐款之后,发现红榜上没有你的名字,也别发火,没有就没有呗,捐款又不是为了上红榜;帮助别人做了很多事情,可人家却从未请你吃过一顿饭,也别委屈,没吃就没吃呗,帮助他时又不是为了吃饭。如果人人都能本着‘有恩于我不可忘,有恩于人不可不忘’的心态去处理事情,社会又怎能不和谐呢?心理又怎能不平衡呢。”

老李若有所思地看着我:“小伙子,继续讲下去。”

我说:“李叔,我个人认为,对于施恩者来说,最要不得的一种心态就是施恩图报。施恩者把帮助人作为了一种条件,或者是一种资本。总是以自己有恩于别人自傲、自大。总是让受恩者感到欠他的人情,时间一长,受恩者就会由恩而生怨,继而又由怨而生恨,最后反目成仇。

“三国时的许攸就是例子,他在曹操最为艰难的时候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曹操是光着脚迎接的他。在他的帮助下,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开拓了北方霸主的全新局面。应该说许攸对曹操是有恩的,曹操也承认,但你不能没完没了的总表白自己对别人有恩吧!就好像如果你不时刻提醒几句,人家就会忘了似的。终于曹操忍无可忍了,最后的结局,想必您也都知道……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这是白居易在放鱼的过程中发出的感叹。帮助人不需要感谢,这关系到人品,也关系到做人的心态,功利化的社会,催生了人们功利化之心,做什么事情都透露着交易的影子,只要付出,就图回报已成为社会的事实。我今天说这些并不是非要像古人那样轰轰烈烈,悲悲惨惨,我只是觉得让自己拥有一个施恩不图报的心态并非坏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