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1/4页)

“不,这是太子殿下的决定,自然有他的理由,更何况我本来无意于仕途,来到皇城喀土穆也只不过因为梦里……恩,反正我是很愿意辅佐你成就一番事业的。”凌玄发诚恳的表白道。

其实,对于他的这种心态,我也早已明白,自然并不防他。

“那好!大哥,现在小弟就有要事与你商议,希望你可以帮我。”我高兴的说。

“兄弟,为兄是知无不言。那么,是关于什么呢?”

“这样的,太子殿下已授命于我,允许我在原来的京畿部队中挑选万人左右组建自己的部队。实际上,对于魔武之学我虽然知道一些,对于军队军事这些我却一窍不通,我知道大哥你过去曾经在部队呆过,要你全力支持啊。”我把意图说了出来。

“原来是这个。要说别的,或许大哥不如你,这些,我却颇有心得。”凌玄发一拍大腿,兴奋道,“从前在北地边境上,我们也偶尔与象牙帝国边兵有过小规模接触。在战斗实践中,我发现了敌我双方军队编制上都有的一个毛病。当然,其时我人微言轻,说话也无人理,也就干脆不说,现在既然有了机会,为兄我觉得假如你真的想要在军事上做出一些成就,就应该考虑到这个。”

“那么,究竟是什么问题?”听他说得如此之郑重,我也觉得这肯定不是一个应该轻视的小问题。

“军队编制的单一化与孤立化。”

当然,一时我也无法体会他说的究竟是何意思,眼中自然流露出了询问。

“难怪兄弟你觉得不懂,其实可以说,现在整个大陆各国主要的军事将领那些所谓的军事家都没有搞清这个问题。他们都抱着一种保守的战斗模式,到了今天都还使用着一千多年前的军队编制。诚然,那种一军之中单一兵种化的军事编制是适合于一千多年前的大陆形势的,当年的大汉帝国正是巧妙的运用了那种单一的编制方式而迅速形成了一支横扫整个大陆的军队,并最终统一了整个大陆……”

听着凌玄发侃侃谈来,我忽然觉得他似乎根本就不仅是一名普通小兵出身,但若说他是一名什么贵族出身,那也不像。

带着疑虑,我继续听他说着。

“……现在的军队,步兵是步兵,骑兵是骑兵。在步兵或骑兵内部,同样有着这种兵种间的割裂编制,不能有效的使各兵种混合、配合作战,这样一来,假如出现双方军力兵种相若时,恐怕就只能陷入僵局,最后要么一方先自我崩溃要么就两败俱伤。而我却认为,随着兵种分化与发展,我们更应该注意在军队编制时就将各兵种混合编排,配合使用,而这种编制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体现出来。同时,这种混合编制还有一个好处……”

“什么?”

“以往的编制方式,步兵通常永远是步兵,骑兵也永远是骑兵,更不用说,军官永远都来自于贵族,普通平民想要成为下级军官都是千难万难。而新的编制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激励与晋升的编制,步兵可能逐渐升为骑兵,骑兵可能升为军官,而军官也可能降为骑兵,骑兵也可能降为步兵,如此一来,有上有下,自然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自可在战阵上建立不世奇功。”

原来军队编制的好坏与否还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并不是先前我所能了解的。不过,此时听凌玄发这样一说,我的信心开始大增,只要有他辅佐,有何不成?

“那么,具体究竟应该怎样做?”我显得很急切。

“啊,兄弟,你很慌啊。哈,其实不必的,我刚才说这些是让你明白这样做的意义,用兵之道在于神而不在于形嘛。好了,具体是这样的……”

按照他的说法,首先,步兵内部应该做如此调整:最基层的小队,按照兵种与阶差应该有,火兵一人,盾牌兵三人,刀矛兵三人,负责远程攻击的弓箭兵四人,共十一人,此外另有什长一人。然后,五小队为一哨,五哨为一营,四营设一千总,一员统制官属下设两游击将军统辖所有这些千总。

关于骑兵,除了专门的重装甲骑兵,普通骑兵其最基层的小队设置是:兼马夫的火兵一人,护骑三人,轻骑五人,重骑二人,共十一人,此外另有什长一人。其上的编制与步兵同。

此外,在军事编制之外,另有一层不可明言的意思。那就是,拥有统兵之权的统制官应该亲自选择游击将军与千总,再由千总自选营官,营官自选哨官,哨官自募什长,最后由什长募兵。

“那么,这究竟有何意思呢?”

“这也就是所谓兵只知有将,而不知有君。”凌玄发低声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