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 (第1/4页)

“闵医生你也同意我说的吗?”

“我的观点中立,你的想法确实没有错,它有着一定的适用范围。而从刚才你的话中,可以看出你是个协调性比较强的人。”

“是的,闵医生,确实如此,我不喜欢出风头,在大队伍中我一向都是跟着大方向走,虽然我是幼儿园的最高管理人,但我把权力下放,多半的事务都会交给下面的老师来管。”

“好的,如果我现在用‘依赖性比较强’这个词来评价你,你是否同意?”

“——闵医生你说的没错,我的性格确实是依赖性比较强,换句话说,我希望自己一直都是个小女人,大风大浪有人挡着,我窝在一个小世界里,做自己该做的事就够了。”

“我最后有一个问题。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想去取代你母亲或你继母的角色?是自己陪伴在父亲或继父的身边?”

“这——”

“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哪怕只是一瞬间?”

“我——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生母和养母对我都很好,我不可能——闵医生,我有点明白您的问题关键了,您是不是想说——我有恋父情结?”

“你的领悟能力非常好,这的确是我最后想要提问和总结的一个问题。有一种通俗的说法,我想你应该听过——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因为从心理学的各调查结果并不显示所有人类女性都会有恋父情结,或者男性有恋母情结,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结。”

“我虽然很怀念我的生父,很喜欢和我继父相处,但是,我对他们没有一点男女方面的感情,真的,闵医生,我真的没有过这类想法。”

“请别紧张,我们现在并不是要评定你是否有这方面的情结,我们把这个问题摊开讨论,主要是想从这些认知找到你目前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不起,闵医生,我失态了。”

“不要自责,你能够很明确的对自己的认知做表达,这点非常好。”

“谢谢你闵医生。”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从大方面而言,人类是社会集体性的种群,我们并非完全独立存在的,可以这么说,我们没一个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网,不管这张网是大是小,而我们每个人社会网的核心,则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母体中渐渐发育成形,呱呱坠地然后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中长大,在这个缓慢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与父母亲或生活上与我们亲近的人会产生一种情感连接,或者说形成一种固定的情感模式。这种情感连接程度不一,甚至表达形式也不一样,之前我们提到的恋父恋母情节也是在这种情感连接中衍生而来;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离开父母,组建自己的家庭,而我们为了继续体验这种情感连接,保持这种情感模式,我们会更倾向于选择我们熟悉的那一类人。在你的潜意识记忆中,你的父亲和继父选择的婚姻对象都是年纪上相差较大的,如果你的父亲和继父带给你的都是正面而积极的影响,久而久之,你会将他们当做你生活的楷模,甚至是择偶的标准,所以你潜意识里认为自己需要的是这类人。中国有句成语叫做‘耳濡目染’,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解释为熟悉的情感模式能够带给我们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人类的最基本生存需求之一。”

“闵医生,我有点明白了,你是不是想说我现在的问题都是由于更换了情感模式而引起?”

“也可以这么理解。”

“可是,虽然谈了这么多,我也明了了一些问题,可我还是不知道怎么面对处理,我很害怕自己这个样子会影响到女儿。”

“心理咨询并不是一步到位,周小姐,我们现在已经谈了四十五分钟,按照心理咨询的规定,我们的谈话会在五十分钟到五十五分钟结束。根据您的情况,我建议您再做两到三次的咨询。”

“好的,我都听您的闵医生。”

“第二次的咨询,应在第一次咨询后的一周以及两周内为宜,周小姐,你觉得我们下一次的咨询安排在下周二下午或者下周五早上哪个更合适?”

“嗯,周五吧,我周二可能抽不开时间。”

“好的,那么我们的下一次咨询定在下周五的早上十点。”

“好。”

“我们还有几分钟,接下来我会给你布置几道家庭作业。第一,请你这次回去后把从小到大所有的生活经历,特别是有关于你的生母以及继母的部分做全面细致的回想,从女人的角度给予她们最客观的评价;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