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 (第1/4页)

人前往俄罗斯种田,但是他穿越之前俄罗斯已经开始限制中国人在远东地区种田了。

如果这些地方全部打下来,中国将不会存在土地问题。中国古代的朝代终结,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土地兼并,地主豪门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多,百姓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必然是百姓越来越活不下去,最后便是百姓造反,天下大乱。等到战争过后,数百万或者上千万人死去,出现大量的荒地,于是普通百姓又可以存活下去,直到土地再次兼并,然后百姓又活不下去、继续造反。

当然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商业时代,土地的重要性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将来土地问题自然会得到彻底的解决。

“大都督,朱武在信中说燕云地区的官员数量不够,他让我们军机处能够制定出一份好的人才选拔制度,我看,现在该实行科举了!”李纲又道。

“科举,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情。我曾经告诉过你,科举是一定要举行的。只是我们的科举内容和大宋朝廷不一样。”武栋道。

“不知有何不同?”李纲道。

“大宋的朝廷只考儒学,而在我的计划中,儒学仍旧要考,但是要侧重于新学,除此之外,还必须靠算学。”武栋道。

“什么是新学?”李纲一愣,急忙问道。

“你还没有见过秦桧吧?明天你可以去拜访一下秦桧,他会告诉你的。对了,秦桧现在也是思想改造小组的副组长了。”武栋道。

“秦桧……是前段时间抓住的大宋朝的御史中丞?他怎么也成了思想改造小组的一员了?难道这新学和大都督您的梁山思想有关?这万万不可啊!”李纲着急的道。

“除了科举的内容不同之外,科举的制度也不一样。大宋朝的科举,每一次只录取数十人,至多上百人,只要考中便可进翰林院或者外放为官,一个书生,读了十几年的四书五经,不明世事便掌控一方,这实在是太过荒谬!我所要办的科举,每一次的录取人数要达到数千甚至数万,录取之后也仅仅是吏员,不可能坐镇一方,只有表现优秀才能逐级提拔。至于官员,一是通过吏员提拔而来,还有一种则是选举产生。你可以好好考虑一下我说的这些事情,有什么意见可以告诉我。”武栋根本没有理会李纲所说,而是缓缓地道。

“大都督,你所做的和历朝历代皆不相同,只怕会出大问题!”李纲道。

“我们可以先找一块地方进行实验,比如说一个县一个州或是一个府,如果实验可行的话再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内,比如高丽、比如河东,如果真的不行,我自然会改的。至于现在燕京的治理,仍旧是军人为主,仍旧以军法治理燕京。你放心,在燕京彻底的平稳之前,我不会实行科举,你可以慢慢的考虑,你也可以和其他人商议,有任何意见都可告诉我。”武栋道。

武栋心中其实有些忐忑,治理国家确实不易,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他唯恐政策不对造成不好的结果,甚至影响中国未来发展。所以现在他做事情越来越慎重,土地改革已经不如之前那么激进,而对于科举制度,在彻底打下北方,让北方彻底平静下来之前他都不会贸然开始。

“好,大都督,我会认真考虑,我也会将我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希望大都督你能够仔细的观看我所写的东西。”李纲思考了一阵,道。

“这是自然!”武栋道。

“大都督,我听说大儒杨时来到高丽,你难道不准备见他一面吗?”

“去燕京之前,我会见他一面的!”武栋笑道。

第三百四十九章 会见杨时

第三百四十九章 会见杨时

杨时在仁川城已经呆了多日,他确确实实的看到了仁川城的繁华,他这才相信那天的那些人不是做戏。

只是眼前的繁华却不是他想要的繁华,这里的百姓是富裕了,但是他们的心中却没有陛下!无论是高丽人或是汉人,无论是商人或是农民,他们的心中只有梁山大都督,没有大宋的皇帝!

“大逆不道!罪该万死!”这是杨时对武栋的评价!

他已经在很多地方看到过武栋的画像,城主府里就不用说了,很多的商店中、甚至很多百姓家里都有武栋的画像。那些普通的百姓,他们说起武栋竟然用“万岁”来形容。尤其是仁川街头的许多青年,这些青年宣讲的内容更是大逆不道,说什么“无限热爱、无限崇拜、无限信仰、无限忠诚于大都督”,还有其他的一些乱七八糟和儒家忠义思想完全不符的话语,这些都让他气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