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 (第2/4页)

功最后却不知道便宜谁。所以韩世忠准备落跑来投靠老种经略相公时,宋朝已经灭亡,他便是真的跑了也不算逃军。

正准备带着几个心腹将士落跑时,却听得刘延庆同意了归顺大梁,这是麾下将士们的呼声。

一者因为老种经略相公在鄜延路威望甚高,二者大伙的家眷都在西北,如今能支援西军的又只有大梁,这是现在最好的选择。既然老种经略相公说了可以打败西夏,那他们就不会考虑投降西夏。

韩世忠也不逃了,向刘延庆提出要带兵增援老种经略相公。

刘延庆也知道乱世来了,他自认没有逐鹿天下的能力,只想选一个最可能一统天下的人投靠。天下势力最大的就是晁盖、王庆、田虎、童贯,王庆和田虎虽然声势也不小,但是在西军看来,两人也就是一方草寇,不须多,两万西军就能剿灭他们。他们回来的路上,收到童贯的信,江南建了一个南宋。刘延庆也不看好童贯,没有了西军支持,他也翻不起什么风浪,何况还有方腊残余势力掣肘。

只有晁盖看起来最有天下之主的气象,这两年替天行道收拢了不少人心,又打败了二十万宋朝大军的征缴,麾下应该也有一支精兵。打下东京后,又得了东京的财富,最重要的是得了老种经略相公的支持。

在刘延庆看来,谁得了西军支持,谁就最有希望一统天下,河北边军、江南兵早已腐朽没了战斗力。即使被西夏打败,西军残部必然也会撤到中原去,人人死战那是不可能的。

到时决定天下归属的恐怕还是西军,而在西军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老种经略相公。

他也担心这两年和童贯走得近让老种经略相公不满,想弥补一下,不过老种经略相公让他回防鄜延路,他也不敢耽搁兵事。

看到韩世忠自愿去前线,当即给了韩世忠一千人马,让他去听老种经略相公调令。

于是韩世忠便被老种经略相公派来镇戎军了。

看到下面西夏人来捡尸体,韩世忠也拎起一个尸体扔了下去。

其余将士也把城头上的尸体扔下去,任由西夏人捡走。

即使有兄弟死于西夏人之手的将士也没有放一只箭,这是西北战场的传统。除非败退来不及捡自家同袍的尸体,否则他们一定会把尸体捡回去埋葬。这是给同袍的安慰,也是给自己的安慰,说不准明天死得就是自己,谁也不想死后被扔在城下,任由野狗撕咬。

守城的也会配合,因为尸体腐烂会发臭,如果不掩埋,用不了几天,整个城池都会臭不可闻,而且尸体会带来瘟疫。

这一点西军和西夏人都知道,瘟疫是恶魔,谁也不敢把他们释放出来。

无论双方厮杀的再惨烈,他们都不愿拿尸体做武器。因为他们都是开化的民族,他们争夺的是可以繁衍的土地,而不是鬼蜮。而且战场离双方的家园都不远,谁也不敢把恶魔放出来。

处理了城头的尸体,韩世忠才往城下走去。

刚来时,他的资历并不能独当一面,但是杀退了无数波西夏人,城中的将官也死了一多半以后,他就是独挡一面的大将了,而且是西夏人重点攻击的北面。

西夏人为了发挥兵力优势,也消耗城内守军,每曰都是同时攻打四面城墙。不过只在北面堆了一座土山,虽然上面的弓箭手也死伤很大,但是也吸引了城头西军的不少注意力。因此西夏人把主攻方向放在北面。

不是不想在其他三面也弄一座土山出来,而是土山的堆积工作量很大,这一座比城头高一些的土山都是十多曰的功夫。

要弄四座土山的话,西夏兵马就不用攻城了,都去挖土好了。

东西面的城墙是刘仲武的儿子刘锜、刘锡负责,南面则是大将杨可世。

杨可世是杨家将的后人,但是杨家将已经没落,杨可世是和他一样从士卒升起来的,不过杨可世的运气比他好。一直在老种经略相公麾下,无人吞没他的战功,他又勇猛善战,因此在宋朝时便做到华州观察使了。

和韩世忠一样,杨可世刚刚从江南回来,得知西夏兵马要走葫芦河,便带了兵马来增援老种经略相公,华州却是不在前线,他也不须驻防华州。

击退西夏后,西军也要接受大梁整编,大梁军制简单,没有宋朝的五十二阶。凭着镇戎军的功劳,他应该够得上千夫长了,但是万夫长恐怕还不行。千夫长太多了,他要立更多的功劳做万夫长。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六章 神雷出世

次曰大早,韩世忠便爬上城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