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1/4页)

彩石厂生产的雕刻成各种飞禽走兽、楼台亭阁、花鸟鱼虫的摆件、镇纸和印章石广泛受到高层人士的喜爱,只因走的精品路线,所以产量不多,但附加值确很高。

农场实行承包制后,以八个老农为代表的农场主明白了这是为自己创造财富后,对农场那叫个尽心尽力,去年第一次秋收后统计下来亩产都在六百斤上,比在中原耕种土地亩产提高了五分之一。而麦大人全面收购了这些承包制地主的余粮,一年获利七百多贯,而鸡和鸡蛋也有小补。八家农场主一夜成了小富之家,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周边大量的无产阶级涌入斛薛城,大大缓解了斛薛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推进了这里的民族融合进程,变相的改变了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流民问题。周边州县很多大地主的土地出现了找不到人耕种的局面,只能提高现有佃户的待遇来保住这些还没走的人。周边佃户的待遇提高,引的关中佃户涌入周边州县,一场无序的人口流动悄然形成,无形中也给麦仲肥的政治生涯增加了压力。这是后话。

一个以轻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城市的雏形就这样在草原深处建立了起来。之所以在斛薛城通用铜钱购物,做为斛薛安抚使的麦大人是这么想的:你只要有钱在我斛薛城里就可以买到生活用品。包括粮食,你们游牧民族不会耕种,那我来提供你们粮食,但想要粮食就要用钱买。

而粮食在那个时代的草原上储存就是个问题,建粮仓?先不说你有没有那储存粮食的技术,即使真建起来了,那你整个部落就守着那粮仓吧,跑也跑不动了。你们可以买到却无法储存,所以你只要储存易于保管的铜钱就可以随时买到粮食,而你手里的牛羊就是换铜钱的筹码。几年后你手里会有大量铜钱,一旦翻脸叛乱,我把粮食一卡死,你只好就着少量牛羊肉吃铜钱了。

长安丹霄殿上,太宗皇帝拿着一叠纸,满脸兴奋。斛薛城赋税车队昨日已经到达长安,并解送进了户部。太宗皇帝手里的那叠纸就是户部报上来的斛薛城赋税明细单。同在丹霄殿上就坐的有长孙无忌、房玄龄、王珪、魏征、马周

太宗皇帝对着在座的几位近臣笑道“二天师在西北做的好大事啊,诸位也看看吧。”将手里的斛薛城赋税明细单交与左手的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看过后,递与房玄龄说道“想不到二天师竟然对经济之道如此精通,令老臣惭愧啊。”

已经把明细单交到魏征手里的房玄龄道“二天师奇才,但精通经济之道依老臣看未必,但此子在大局掌握上却是有独到之处。”

魏征看完没说话,到是马周说“能将一塞外边荒小城弄到如此地步实非易事,还是陛下慧眼识人人啊。”

几人一起点头道“陛下眼光独具,我等不如。”集体拍完马屁后,魏征才慢悠悠地说“如果斛薛城所奏是真,那二天师堪可大用。只是臣觉的这似乎有些问题。想那斛薛建城不过年余,且多为蛮荒未开之民,如此短时间能达到长安下等县的赋税程度难免有横征暴敛之嫌。”

太宗皇帝沉思不语,几人也表情各异。长孙无忌想为麦仲肥开脱一下,张了张嘴终还是没说话。

房玄龄想了想道“此事易也,陛下可命一公允之人暗访之,如二天师确有弊行,可就地彻查。如二天师确实有功当不必惊动,免伤能臣之心。只是这暗访之人选吗…”说到这里眼看魏征。

太宗皇帝点头看到房玄龄目视魏征,魏征坦然而坐不由笑到“魏卿不可去,朕身边不能少了他,何况二天师也见过魏卿。你们几个都不可去。”略一思索道“让大理寺丞张蕴古去吧,此人善推断,明事理,为人忠厚,且与二天师无旧。命张蕴古明日起行,斛薛人等在京等候五日再返回。”几位重臣具点头应是。

第七十六章 发现了“碰瓷儿”的祖宗

第七十六章发现了“碰瓷儿”的祖宗

“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啊!”麦仲肥推开窗子,感受着窗外带有春意的清风随口吟道。

“呵呵,大人好兴致啊!可惜现在韩愈还没出生呢。”不用问就知道是涅德鲁来了。

“哦?这是韩愈的诗吗?我都忘记了前两句是什么?”麦仲肥没回头地问,他只记住了结尾,却忘记了开头。

“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大人到152岁时就能等到韩愈这个一代文豪出世了”涅德鲁打趣地说。

“一百多年后啊!等不了了。对了,去长安的人还没回来吗?走了二十好几天了吧?”麦仲肥问。

“恩,按道理也应该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