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 (第1/4页)

这让麦仲肥感觉太累,王玄策这个能够独挡一面的帮手回京已经迫在眉睫。而且漠南的小字辈都已经长大,也该是他们锻炼锻炼的时候了

第205章 洗牌

江唐初的官场格局非常有意思,皇帝要发布什么新的政 须要八个宰相级大臣里一半以上通过,而宰相级的大臣提出奏议却要朝里五品以上大臣的一半以上同意,一个政令能否颁布,决策权又在皇帝手里。这就和斗兽棋一样,是一个循环。所以谁的势力大,谁就有话语权。就控制了表决权。这就是为什么长孙无忌能把持朝纲的原因。

现在朝里的情况就是李治有否决权,长孙无忌有表决权。如果齐心合力的话那什么都不再话下,但要是满拧的话,那双方什么也做不了。可国家机器却需要正常运转,所以不管是李治还是长孙无忌对很多事情上,只能互相妥协退让一步。否则这国家非乱了不可。

麦仲肥现在要应对的就是长孙无忌控制的这股力量,培植自己势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拉拢中间力量。所谓的中间力量大多数都是一些墙头草,当然也有一些秉公办事和不参与派系争斗的人,比如李绩、韩缓以及麦仲肥的大师兄李淳风等人。

其实初唐的朝中大臣并不多,没有所谓的百官上朝那麾多,据史籍记载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长安城里在册官员总共只有二百多人。能在朝会上站班的也就五、六十人。能参加廷议的从没超过十人,很多官员都是身兼数职,这也是初唐时为什么工作效率那么高。没有过多的衙门,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当然,工作强度上也很大。马周不就在四十六岁被累病而死的。

对麦仲肥的请求,李治想都没想就全答应下来。并对麦仲肥道“这朝堂之上的事情你要多费点心,如今你已经摆明态度要与阿舅打擂台。凡事小心为是,切不可被阿舅捉了把柄去。”李治现在也非常想夺回朝中话语权,而他又不能亲自出马,只能扶植一个与自己同心之人。现在这个代言人落在了麦仲肥的身上。

权且不说麦仲肥回府后请吴王李恪、卫尉卿许敬宗、大理寺卿崔义玄等人过府安排应对事宜。却说急急溜走的李义府回到自己府上。越想越后怕,自己这样一弄可是把两边都得罪了,这可如何是好?

人倒霉时喝凉水也塞牙。就在李义荐忧愁烦闷的时候与他关系不错的御史中承袁公喻带来一个很不好的消息,长孙无忌已经拟票准备要把他调出京城,任璧州司马。

李义府他太明白没有了后台被下放到地方上的命运,这将预示着他要终老于璧州,与朝廷再也无缘。这一消息对一心想往上爬的他来说无疑于晴天霹雳。

李义府决不希望自己是这样的命运。他决定去找麦仲肥谈谈,承认自己无组织无纪律的过错,也许麦仲肥看在自己为他拉拢羽翼的份上能拉自己一把。

当他来到麦行时,麦府的家人很客气地对他说“家主有恙在身,暂不见客!”不得其门而入的李义府愕怅地徘徊在长安城里,不知不觉来到了闻香楼前二心情烦闷的李义府看到闻香楼不觉停下马想要喝几杯来开解自己的愁绪。

在这里却遇到了自己的同僚也算好友同是中书舍人的王德俭在这里自斟自饮。王德俭一看李义府,边把他邀请过来一同饮酒。几杯闷酒下肚,李义府可就把什么都和王德俭说了。

王德俭这人比较圆滑,而且政治野心并不大,属于那一类混迹朝中养老的官油子。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王德俭也看在眼里,但他当时并没有冲动地跳出来支持李义府。

等李义府把自己当时所想以及事后的发展全盘托出时,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有一部分是懊悔,绝大部分是为自己苦苦挣扎多年却就这样结束的政治生涯感到悲愤。

王德俭看着哭的泪流满面的李义府,一种物伤其类的感觉不由得暗自滋生。叹口气道“你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当时的情况不明,列位阁老相公都在冷眼等待圣上的下文,你却冲动的跳了出来。

也可以说你是代人受过。既然你已经说出了圣上的心声,为今之际只能在圣上和武昭仪那里找庇护了。你老弟不是文才不错吗?不如写份表章,阐述立武昭仪的道理,或能转祸为福也说不定。” 李义府一听王德俭的话,心中一动。他对自己的文才还是很自负的。凭自己的文才写份声情并茂的表章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可转念一想。就是自己写出来,如何上递?这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啊!把自己的忧虑与王德俭一说。

王德俭感觉帮人还是帮到底算了,便道“今天晚上是老夫在崇德殿值宿,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