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2/4页)

及谢芳陪着去了,用田家大婶的话说:“就这两人的性格,去了可别跟人家大老婆打起来。”

第二天谢杜氏与谢芳回来,应验田家大嫂的猜测,两个人脸上都带着伤,虽然缄口莫言,但是也能估计发生什么事儿咧。

谢家感觉很是没脸,老爷子命令女眷尽量少出门,省的引发新一轮的热议。

不过,由于有了新的依仗,谢家地位在杜家庄也算是提高不少,尤其是那些趋炎附势之人,开始曲意逢迎,试图想搭上县令长兄这条线。

老爷子的心情慢慢好转,尤其是谢业继的地位稳固不说,还在第一场雪之后,将谢业续也带到县城里,成为孙吉祥绸缎铺里的账房。

杜家庄的人都在暗传,说是谢家老爷子老太太,也要跟着去县城享福,家里的田地都交给谢业成打理,收成按照佃户比例分配。

谢何氏也不理这些传言,她还盼着谢家赶紧搬走咧,省的没事就找自己晦气。

时间过得飞快,谢翠花来到这里,迎来第三个春天。

她提着小篮子可以随意在乡间田边转悠,这就是长大的好处,可以自己单独出入。

谢家在第二年麦收过后,就搬去县城里,不是老爷子要求去的,而是谢赵氏去县城探亲后就不想回来咧,所以老爷子顺势跟着去县城居住。

两年多的时间,不长不短,但是谢萍变化最大,终于成为孙吉祥的继室,原来的正头夫人,不知为什么突然得疾病身亡,没有出孝期,谢萍就被孙吉祥扶了正。

钱香现在已经有孕,挺着大肚子,时不常回到女学找二婶子唠嗑,跟着她来玩的孕妇还有王二丫,她与谢业成成亲后,跟谢赵氏闹了好几次,最后都是以婆婆失败而告终,否则谢赵氏也不会那么想离开杜家庄。

没有谢家人在一边虎视眈眈,谢何氏带着三个女儿过的很是滋润安宁。

杜奶奶已经搬出女学,因为杜石山长大了,虽然只有十岁,但也不能在女学后宅住,怕引发不好的流言蜚语。

杜奶奶家重新盖了青砖大瓦房,尤其是那围墙,建的又结实又高,看着就很安全。

谢何氏也买了一块宅基地,位于庄子的北边,离向阳坡很近,由于偏僻,谢何氏一直没有在那里盖房,想着等谢业立回来后,让他张罗盖上砖瓦房。

杜石山还是与谢翠静关系最好,两人虽都长大,但是去哪里依然形影不离,杜奶奶与谢何氏之间早有默契,等两个孩子长大些,就将亲事定下。

谢翠娴的绣工更加娴熟,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她每年的绣活都能卖不少的钱,姐妹三个,属她的私房钱最多。

谢翠花长大能自由走动后,就想着怎么不动声色地挣钱,腊肠已经成为这一带的特色,杜家庄因为这个,变成平定县最富裕的庄子,就连杂姓人那边,绝大部分人都盖上青砖大瓦房,还别说杜家庄本姓人家,所以想嫁过来的女孩趋之若鹜,。

当然,也有那些不满足之人,想法设法偷盗配方,尤其是内贼防不胜防,最后,盗版腊肠开始泛滥,好在杜家庄腊肠的美名还是传扬出去,了解的大都来杜家庄订货。

家里卖粮食存下的银子已经不少,谢翠花就想着用这些银子做买卖,由于两年多的影响,娘亲谢何氏已经习惯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儿,遇到点啥事儿,都会跟她念叨,听听她的建议,所以动用家里的存银,谢何氏不会阻拦的。

去年秋天,谢翠花在镇子上看到有许多农户在卖梨,价格很是便宜,说是今年梨子大丰收,自家吃不了又怕放坏,只好贱卖。

由于都不会存储水果,烂了就倒入粪坑里当肥料,谢翠花觉得很可惜,尤其是冬季北方想吃水果很难,即便地窖里存放,也存储不了很久,所以她就想,等到开春后,实验一下,看能不能做出罐头来。

瓷瓶可以定制,唯一要解决的就是密封,现在瓶盖都是木塞,不知这木塞能不能起到密封作用。

她让杜三叔在镇子上,定制几个小瓷瓶,又让木匠师傅帮着制作大小合适的木塞,拿回家后,将瓷瓶清洗干净又消了毒,往里面灌上凉糖水,塞上木塞放在锅里开始煮。

没有表看不了时间,只能大概估计,看看差不多了,拿出瓷瓶放凉后查看,那木塞果然涨的很紧,往外倒水一点痕迹都没有,现在只要看看保质期是多长时间就行了。

水果快下来前,谢翠花忐忑地将罐头糖水打开,倒入碗里小心地喝了一口,立刻笑足颜开,罐头算是基本成功,这么长的时间,里面的糖水因为密封好而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