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 (第1/4页)

须知欲壑难填,生在皇家还有啥不满足的?

前头胡老就说毛氏这胎不做好,他问子嗣又求来个下下签,这对胤禩的打击不可谓不大。看他脸色那么难看,胤誐这么嘴贱的都没多话,太子伸手在他肩上拍了拍。

“求签不过求个安心,八弟别太当真,须知事在人为。”

太子这话当真安慰了老八,他就想到前朝开国皇帝还是个放牛娃,那都能成一番大业,自己凭啥气馁?太子绝想不到激励老八同他对着干的就是自己,索性康熙还是疼他的,没想过让其他儿子取代他继承大统。

胤禩听太子一席话,稍稍宽心,觉得毛氏这胎还能抢救一下,生下来才知道好不好,届时再做打算。

倒是老九,因为自家福晋的关系,他比兄弟们格外相信一些,觉得八哥是该及时止损。并非指子嗣,他指的是皇位。

安分点待皇阿玛百年之后,新君也不会亏待兄弟们。不安分要想争个头破血流就难说了,搞不好自个儿不得善终还要把母族妻族全拖下火坑去。

第124章 告状

七月尾; 京中气温不降反升; 简直热出了新高度。当天热到切块生肉丢地上都能直接烤熟; 哪怕有胤禟的援助,老十还是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

本以为皇阿玛该带着人浩浩荡荡往行宫去避暑,宫里却一直没消息传出来; 后来有一日; 太子说热河那边发了疫病; 一旦染上就发热发晕上吐下泻不止,还出斑; 倒是没有因为疫病送命的,纵使如此,染上也不好受。

出了这样的事; 避暑的计划就只得打消; 非但如此,提督衙门领命封了城门; 不许染上疫病的百姓进京,他们还在城门口熏上艾草以防万一。

热河临着京城,距离很近; 对这次疫病; 朝廷非常关心; 他们迫切的想找出根源并拿出防治章程,生怕情况恶化牵连到京中。

为此,皇帝指派了几位信得过的太医走一趟,听说胡老很想去; 他就喜欢研究疑难杂症,可上头不允,让他老实在京中待着,还将太子妃这胎交托给他,让他走点心,平安脉别落下。

疫病也不是新鲜玩意儿,不过京中向来发得少,拿本朝来说,数得上来的没几回。听说这次的不致命,康熙略略松了口气,而后他又想到太子妃等人都怀着胎,疫病一旦蔓延到京中,哪怕大人能熬过,肚子里的孩子恐怕就要保不住了,他方才放下的心又悬起来。

可以说,对太子妃这胎,康熙看得很重,甚至比同期怀孕的后宫妃嫔还要重得多。

活到这岁数,他真不缺儿子。

……

有一队太医去热河查看,留京的也做了不少事,他们综合整理出一份预防须知,让药童誊抄之后,发去贵人们府上。让各家各户做好预防,又说尽量多用热食,杯盘碗碟每日都要拿开水烫过等等。

胤禛看过之后,过府同太子商议,而后他俩求见了康熙,提议让巡逻的衙役边走边敲锣将注意事项告知百姓,全京城都得做好预防,避免出现不可控制的情况。

康熙听他二人说完,觉得可行,当即发下圣旨一道,将防治疫病一事交给户部,让太医院并提督衙门配合。

等于说,权力下放给老四,责任也同时归属于他。

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试想,热河爆发疫病的消息笃定是压不住的,不多时就要传遍京中,各大药房必定会有所动作,像艾草霍香这类恐怕要涨价不少,说不准连醋价都要跟着升。

朝廷不可能让药商无私奉献,涨价是大势所趋,控制涨幅就是老四要做的事。

允许涨一倍价还是多少,超出又当如何,这些都要由他来拿主意,并且监督执行。

这是个很得罪人的事。

你允许涨价,穷苦百姓就高兴不起来。

你要控制涨幅,又势必得罪药商。

老四倒是不怕挨千万人骂,他担心就这样百姓还是耗不起,朝廷须得在京中设几个点,适量的发放一些药材,也不能因为他穷就眼睁睁看人去死。

施药就跟施粥一样,也是个麻烦事,做起来有很多难点。

康熙不是不知道这活吃力不讨好,他也没法,众儿子之中,能办好这事的不多,太子算一个,老四算一个,老五老八或许也能算上。

他舍不得让太子去担骂名,又不愿意让老八来捡这个功劳,至于老五,智有余,行事作风略显温吞,挑来拣去最后能指望的也就是老四。

为了让他少点麻烦,康熙给了足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