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 (第2/4页)

依律应减刑为由再议。大理寺重新判决长孙安业流放。

以上这些事与李潜的联系并不大。不过李潜却从中发现了契机。李瑗、罗艺、李孝常的谋反使得一批人受到牵连,这其中有不少是原来有资格配备亲兵的勋贵将军。他们被斩被流放后这些亲兵就成了没娘的孩子。按照以前的惯例,这些人中没罪的直接打散安排到其它地方或者解散回家。另外由于突厥内部矛盾激化,薛延陀、契苾、拔野古等部族对突厥不满,联合起来对抗突厥,突厥暂时无力南下侵扰中原,李世民考虑精简一部分边军。普通士卒还好安置,直接在原籍给予田地就行。可那些立下功勋的士卒如何安置?李世民责成兵部和户部拿出方略来。

李潜偶然得到这个消息突然眼前一亮。以往李潜记忆中驿丞是文职官员,所以他曾想考虑通过科举来选拔。不过一想道现在面临的局面李潜打消了这个想法。原因是现在驿站的驿将都是当地的豪强,说句难听的这些事都是地痞恶霸之流,若派文职官员过去只怕无法压制他们的嚣张气焰。到头来要么被驿将折腾的干不下去要么与他们同流合污成为他们的帮凶。所以派过去的人必须得有股子狠劲,能压制住那些驿将,另外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得粗通文墨和算术,能看的懂公文,最好能写一些简单的文章,能看的懂账册。

听到这个消息李潜马上去见杜如晦。杜如晦正为此事发愁,听李潜说有办法安置立刻让他说说想法。

李潜告诉杜如晦,现在的驿站有三分之二是由豪强做驿将,他们将驿田挪作他用,只以杂草和少量豆麦喂马,驿田所产粮食悉数装入了他们自己的口袋,李潜还为杜如晦算了一笔账,让他知道每年这些驿将私吞了多少粮食。杜如晦听到全国有数亿斤粮食进了驿将的口袋立刻大吃一惊。

李潜紧跟着告诉他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派人取代驿将,只是此前他一直找不到人手,所以此事就这么搁置着。现在这些被裁撤下来的亲兵和边军正是最好的人选。这些人都是军人明白军令如山的道理,而且都上过沙场胆色没问题,不用担心他们会被驿将震慑。有他们在旁驿将就不敢再明目张胆私吞驿田。过上一段时间他们熟悉了驿站事务,让他们取代驿将不过是一纸诏令而已。

杜如晦知道李潜向李世民所说的驿站改革计划,听到李潜的设想连连点头,此举不仅解决了这些人的安置问题,而且还有利于推进驿站改革计划。虽然短期内增加了一些开支,但与被驿将私吞的驿田相比这点开支还是非常划算的。

杜如晦听了大喜让李潜尽快把方略写好,接着他和户部那边打了个招呼,户部本来就没多上心考虑此事,见兵部拿出了方略他们也乐得清闲,粗略看了看方略,没看出什么不妥便同意了。杜如晦将方略上报给李世民。李世民早已私下听取了杜如晦的汇报,将方略交给中书省,令中书舍人起草诏书(这个又叫五花判事,即中书舍人起草好几份文稿,中书令从中选一份上报陛下,若中书令对所起草的文稿都不满意中书舍人还得重新费脑筋起草,总之,中书舍人是最可怜的家伙,跟现在的公文秘书差不多),诏书交给李世民,李世民看完大笔一挥“敕”(同意),交给了门下省。

门下省的给事中(这个官职不高只有正五品上却最有实权能够封驳诏书,有时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一看,不就是一两千人的安置嘛,又不涉及国家大政,这等小事何必再费心仔细查看,圈了(若给事中觉得不合适可直接封驳,诏书将返回中书省重新修改然后再走一遍上述程序)。然后交回尚书省的兵部。

兵部接到诏书直接交给了始作俑者。李潜拿到诏书高兴的合不拢嘴,立刻手持诏书到南衙。南衙的将军们看到诏书心中大喜,赶紧将这个包袱扔给李潜。李潜拿着南衙批的公文在牛弼的陪伴下到城外军营选人。牛弼现在已累功升任中郎将。只是近期没有战事,他每日便到南衙应卯然后便回家苦练混元劲,日子过的非常无聊。今日听说李潜要来,他特意在此等候。

李潜和牛弼有说有笑来到城外军营。那些亲兵和有战功的边兵都在军营待命。李潜向接待他们的刘郎将出示了南衙的公文,刘郎将不敢怠慢立刻命令那些人集合。

集合完毕后李潜等上点将台当众宣诏。众人一听要从他们中选一部分去做驿丞立刻就炸了锅。

“老子出生入死为大唐戍守边疆,死在老子手里的突厥人有三四十个,老子现在身上伤痕累累,原以为能在京中享清福,没想到现在却要去做个低三下四的老驿卒,老子不干”一个三十多岁边军打扮的粗豪汉子嗓门最大率先嚷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