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 (第1/4页)

清明起来。

秦厉这几日正忙着安排人从各地搜罗读书人。

当然了,他所要的读书人绝不是什么只是苦读四书五经,忙于科考的死书呆子。因为秦厉在江都时候兴办县学,实行了分年级分学科的教学之法。这种教学之法得到了大明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可,此时全国各地的县学、府学等差不多都实行了这种教学方法。读书人是得到了全方面发展的。与此同时,朝廷的科举也适当做出了调整,当然了仍然是以考试四书五经八股文之类的为主,其他诸如物理学,算学、基础化学等也是出现了涉及。

总体而言,这时候那种摇头晃脑的死书呆子渐渐的少起来。

秦厉这时候安排差役们从河间府各地搜罗的便是一些科举无望,而且又读过书,认的些字,尤其是对算学有些掌握有些造诣的人。

十天的时间过去,从各地搜罗而来的这样人达到了百人之多。秦厉对这些人一一进行了考核。他们的年龄虽然不等,但只要是通过了考核的,秦厉便是将他们正式纳入府衙办事员。

对,就是府衙办事员。

当然了,办事员这个词是秦厉给这些人新起的名字。

把这一百号人组织起来,秦厉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还是算学,基础的加减乘除算法。此外,秦厉还对他们进行了记账的培训。秦厉所教的记账之法自然和此时大明的记账之法是有很大不同的。阿拉伯数字是基础,好在这时候的大明因为秦厉那江都县学的影响,阿拉伯数字已经很是普遍的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代替了起先大写的数字。

有了阿拉伯数字的基础,秦厉又是结合表格培训一通。这样一来,简单的记账和测算之法便是被这些人接受了。

好在这些人都是有些基础,头脑都不算笨的人。他们接受之后,秦厉便把他们全部分派到了各州县。

此时在黄天和周帆,以及各地知州知县的忙碌之下,各地州县在衙门内都新成立了一个机构,名字叫借贷处。

秦厉本来是想推出银行这个词的,可毕竟这是个新生事物,考虑到不容易被人所接受。再有,毕竟是仅在河间府内,也算是一个尝试吧,所以便是暂时命名借贷处。

河间府的府库里不是还有将近三十万两银子吗。这些银子便是作为各地借贷处的初始资金,正式开始向民间借贷。

利息自然是相当低的,半年的话,一两银子只有五文钱。这在这个时代的利息里简直是闻所闻为的。

徐渭和胡世宁这时候才看清楚了秦厉的意图,我的天呐!这又是一项惠民之举。这秦老大的脑子究竟是怎么长的,他脑子里怎么总是有这些奇奇怪怪,而且又非常新颖,用处非常大的东西呢。

借贷处的推出和实行,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百姓们借钱的难处。当然了,借贷处朝外借钱也是有原则的。所借贷的人必须是勤劳肯干的人,必须是有新想法,想发财致富或者是做生意的人。当然了,既然是借贷,那就必须要有抵押。百姓们所抵押的自然是他们的房产和田地。

借贷处只向普通百姓开放,至于城市里那些富户,有钱人自然不在此范围之中。

事实上,河间府这个地方是非常特殊的。因为起先是遍地的地主豪强,银子大部分是集中在了他们手里。经过秦厉打土豪分田地后。特别有钱的富户都消失了,而此时剩下的最有钱的也不过是中等偏上的商户,简单的生意人。因为他们还构不成地主豪强的资格。

推出借贷处就是为了方便百姓们能更好的想办法发财致富。在民间,其实像陈广一样的年轻人还是不少的,就是要为这些有新鲜想法,极力想过好日子的人提供帮助。

相信经过他们的努力,真正挣到了银子,日子比别人好过了,其他人也必然会跟风。大家都是争先恐后的想办法挣钱,想办法过好自己的日子,整个河间府百姓离着生活的提高还会远吗?

搞定了借贷处,借贷处步入正轨后,时间便也进入了三月份。

又是一年三月三,草长莺飞的时候。秦厉这几日闲暇无事,便是领着慕容冰在河间城漫无目的的闲逛起来。(未完待续。)

第五百四十九章父母官

阳光明媚,春风送暖,河间城也仿佛是在这春天气息的感染下,愈发繁华热闹起来。回想刚刚到了河间城时候的景象,城内是何等萧条,残垣断壁,到处一片落寞破败景象,街头就是连个卖菜的都是稀少。而今却是各种商铺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