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部分 (第2/4页)

吕永仁则是带领根据地的工业小组,在流民中选拔一些工匠,组织开办了工业学习班。说出去都丢人,明年吕梁山根据地也就是开几个小作坊,生产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品。满足根据地的基本需要。更多的是对根据地的一些设备和工具,进行简单的维修和养护。

明年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后,他们会进入各个岗位实习。以后会做为根据地的骨干。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李明想为将来河套根据地的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未来的河套根据地,才是公司的重中之重。但是公司各部门普遍对河套根据地没有什么兴趣。而且公司各部门培养的专业人才,去河套那个老旧边荒地区,也属实有些浪费。

所以尽管李明和胡伟四处化缘,最终才找来了二十余位公司的内部员工,一百多名移民员工。而且普遍是各部门比较边缘化的人物,或是各个岗位上多出来的员工。

在冬训期间,根据地管委会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诸如足球、篮球、棋类、合唱团、长跑、拔河等等。都是以中队、大队为单位,极大的丰富了流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根据地在流民们辛苦训练的间隙,组织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比赛,使得根据地在紧张冬训的同时,也变得轻松快乐了许多。

至于吕梁山、太行山、沂蒙山等根据地的建设,反而没那么紧迫。主要是在根据地建立流民武装,收拢大明各地的流民,组织他们在根据地进行屯田,争取做到自给自足。

利用崇祯大旱这段时期,大明各地流民四起这个机会,逐步扩大根据地的规模,在大明各地遍地开花,建立各级基层政权。将来公司入主中原的时候,一个个初具规模的根据地,在大明各地积极响应,配合公司的行动。

面对地域广阔的大明北方,以及无数大明的百姓,仅凭公司在辽东培养的基层干部,根本无法消化如此巨大的胜利果实。而且大明北方各省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也需要大批当地土生土长的员工,担任基层各级领导干部。

整个冬天吕梁山根据地,都在忙碌中度过。虽然冬训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数万流民的精神面貌却出奇的好。根据地管委会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流民们的欢迎。

吕梁山根据地的条件还非常艰苦。流民们住的是窑洞,几十人挤在一个窑洞里面。因为物资的极度缺乏,施工的条件也有限。到了冬天,小冰河时期的极寒天气,使得窑洞内的温度很低,也只能做到冻不死人而已。

流民的伙食标准也非常低,早餐仅有一碗稀粥,午餐除了一碗粥,还能分到一个杂面的饼子,晚餐也是和午饭一样。副食更是寒酸,每人只能分到一点儿咸菜,还是在午饭的时候才能分到。

至于穿的用的,那就更加的寒酸了。每名流民只有一身土得掉渣的棉袄棉裤,还有一双棉鞋和一副棉帽和棉手套。另外每人还有一个棉被,连褥子和枕头都没有。

最冷的那些天,流民在窑洞中睡觉的时候,呼出的那些浓郁的哈气,到了第二天早上,在他们的被子边缘,结成了一层晶莹的白霜。(未完待续。)

第八百一十一章李明的成长

即便根据地的条件如此艰苦,但流民们对根据地的生活还是非常满意,毕竟这里有能为他们遮风挡雨的窑洞,有每天三顿热乎的饭菜,每个人还有厚实的棉衣棉被,使得他们能熬过这个极寒的冬季。

在这个百年未遇的灾年,能活下来就算是老天有眼了。饥饿和严寒就像两把锋利的钢刀,在这个冬天疯狂的收割着一条条生命,大明北方数省会将有无数的流民,在这个难熬的冬天,会饿死、冻死在街头。

经过几个月的冬训,以及全方位的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班、扫盲和各种文体活动,使得根据地的广大流民,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大家的心态更加积极向上,对未来的新社会也都是充满了希望,纷纷对远东公司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在几个月的生活中,思维都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根据地管委会坚信这些流民以后将是一颗颗火种,在大明各地生根发芽,一旦爆发,必将呈星火燎原之势,席卷整个大明王朝。

这个冬天,也是李明和宋涛他们,自打来到这个时代,最难熬的一个冬天了。各种条件和辽东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上。而且根据地的建设初期,要物资没物资,要人才没人才。所以就连李明和宋涛他们这些管委会的常委,也经常身处第一线。

他们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再加上根据地的条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