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部分 (第1/4页)

着他们今后的工作岗位。

刘德贵他们这些高级干部班的学员,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当然非常清楚这各学习班的意义,所以所有学员在培训的过程中都非常的认真,课下更是极为刻苦。

没办法,为了自己的前途,大家都在卯足了劲拼命的消化吸收培训的课程。虽然大家接受的都很吃力,刻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的。在这样的竞争氛围里,所有人都不想掉队,所以学习的热情也格外高涨。

其实就算是傻子,也都意识到了公司组织这次大规模集训不简单,之后应该会有大动作,而且具体的情况有人已经猜到了。

刘德贵当然属于知道内幕的人,即便他猜不到,宋涛、丁为国这帮人也都有意无意的向他透露过,所以这个时候不拼,等公司进入中原就真的掉队了。

华夏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沿袭着中央集权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将这种****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但是各朝对于地方的管理,也始终沿袭着“皇权不下县”的管理方式。也就是中央所派遣的官员到知县为止,县以下没有任何行政单位。

实际上就以县为界,将中国的政治结构划分为县以上的“中央集权”和县以下的“自治体制”,负责沟通两者之间的关键阶层就是绅士。

由此提出中国政治结构的双轨制,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局面。

这种制度在王朝初期,往往会产生不错的效果,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的弊端就会逐步显露出来。

明末的例子就非常明显,尤其是明成祖时期,规定举人以下没有做大官的份,断绝了他们的仕途。限制胥吏的出身,使得胥吏遭人看不起,也就是“流品”,只能让童生和秀才中没有出路的人来当胥吏。

底层官吏的期望值没有了,那他们也就变得自私自立,不在心怀忧民之心,也不在对上层的为命是从。可一切案件和政策的实施都得靠他们去办理,然而结果却是根据他们的利益花样的应付。

这样一来,地方士绅阶层与胥吏相互勾结就成了普遍现象,而各地的官员想要治理地方,又离不开胥吏和乡绅的支持,即便大明地方官员想有所作为,也要维护胥吏和乡绅的利益。

远东想要打破这种状况,就要控制基层,重启炉灶,培养自己的基层管理干部。至于大明士绅阶层和官府胥吏等地方势力,是绝对不能任用提拔的。

当然,这样就会使得公司在大明开展基层工作的初期,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举步维艰。即便如此,公司也打定主意,绝对要死死的抓住基层的控制权。(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少年军校

刘德贵揉了揉后腰,抬头一看墙上的挂钟,发现已经是半夜十一点多了。他站起来,伸了伸胳膊,活动下身体,刚想收拾下书桌,书房的房门被推开了。

原来是家里的鞑子女人回来了,老刘笑嘻嘻的说道:“呦……你还回来了,我以为今晚我要独守空房了呢。”

鞑子女人白了老刘一眼道:“少在那里说风凉话,家里的买卖我不张罗,还能指望你这个大老爷管啊……”

女人一句话,就把老刘干没电了,他嘿嘿笑道:“咱家现在也不缺那仨瓜俩枣的,差不多就行了,看你天天忙忙叨叨的,我看着心疼,也不落忍。”

“呵呵……拉倒吧……你天天忙得跟什么似的,我要是再不找点事情做,不得闷死我啊。”

老刘一听,心里顿时明白了,女人这心里还是有怨气的。

他嬉皮笑脸的走过去,搂住鞑子女人笑着道:“嘿嘿……老婆,这么些年辛苦你了……”

女人假装挣脱了下,然后认命似的让老刘搂着,幽怨的说道:“谁让你那么忙……一年到头能在家呆几天,家里的买卖,还有两个孩子不都得我来管。”

刘德贵听了女人的话,心里非常的愧疚。自从当上了地区管委会主席,他就变得更加忙碌了,一年能在家呆大半个月就不错了。

女人感觉到了刘德贵的愧疚,撒娇似的把头埋在男人的怀里,笑着道:“好了……其实我挺愿意天天管着两间铺子的,也不觉得累,只是总看不到你,心里想……”

老刘猛的一把将鞑子女人抱了起来,急匆匆的来到卧室,将女人扔在了床上。女人从床上翻过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