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泄��璺治銎淅�缀涂赡苄浴�

有利的一面:一、中原地区比北方富庶,科技文化更为先进,对辽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二、辽国的汉化程度相当高,汉辽各族愈来愈兼容,归附后民族矛盾相对较小。三、宋辽和平共处时间较长,双方的敌意较开国之初大为减弱,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不利的一面:一、宋庭朝纲不振,君聩臣奸,豺狼当道,辽人心有顾虑,逡巡观望。二、女真处于上升期,士气高昂,更有完颜阿骨打气魄雄豪,吸引力不小。

丧乱中的契丹归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关键在于策略得当、组织得法、时机把握得宜。思考之后,刘通感到需将使团的认识统一起来,形成有力的拳头,更好地完成出访的任务。

待五人聚齐,刘通说道:“我们已经来到辽国,大家对此番出访有何看法?”

安尧臣:“修好契丹,务使双方生息养民。”

陈韬:“尽量探明辽国的情势,以备我朝定策。”

何辛、马大刚:“获取辽**情,以备将来杀敌。”

刘通:“国之外交,利益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古往今来,莫不如是。大宋与契丹不可能长期厮杀,但也不可能永久和睦相处。安大人之策乃是稳当之策,我朝已奉行多年,短期内仍可施行。然而此策对我大宋并非最为有利。世易时移,如今天下大势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

刘通停下喝口茶,观察众人的反应。

安尧臣:“方今天下,大势为何?”

刘通:“西夏弱番,已臣服我朝,不足为虑。辽国内乱日盛,人心日离,已至邦崩国裂的边缘,欲图重振昔日辉煌,已不可能。辽帝天祚,昏庸狭隘,纵然我想与之结好,却也所托非人。女真雄起关外,兵势愈强,辽国东京为其所据,辽东之地不日尽归其有。以我观之,十年之内,辽国将亡,女真铁骑行将踏遍北国大地。辽朝病入膏肓,其势已不可为,当其末路之时,必思依附之道,或投大宋,或降女真,我等今日早谋,切不可让其投入女真的怀抱。”

众:“大人预测何以如此确定?”

刘通:“国之兴亡,不外乎天地人三项的结合。契丹延祚至今,不思进取,贪图安逸,已是穷途末路,天时不再。其雄关要塞,兵备松懈,军民颓萎,已失地利。辽皇众叛亲离,臣属各自为政,图谋自立为王,辽朝后院起火,又有女真乱起藩篱,人和尽失。只因辽国经营已久,其大厦之倾,非一、二年所能坍塌,但也绝不会太长,故尔斗胆预言,辽国之灭,多则十五年,少则十年。”

刘通的分析鞭辟入里,众人陷入沉思,看来辽国气数已尽,灭亡只在迟早之间。

刘通又道:“其实大宋局势同样不容乐观,数年之内,或有一些变乱。我外患不在辽,而在女真,能象安大人一样看得分明的,当世又有几人?”

安尧臣双眉深锁,问道:“当以何策应之?”

刘通:“辽金内讧,我从中取利,本为上策。前期不宜出兵介入,只宜屯兵边境,假好契丹,麻痹其意,静观其变。待其双方精疲力竭之时,我趁隙而入,可获巨利。最可虑者,陛下受一些无知大臣怂恿,急功近利,见契丹与女真在北边交手,急于出兵燕云收复故土,使辽国分兵与我死磕,女真反而从中渔利,这才是大宋之忧哇。”

众:“这可如何是好?”

刘通:“见机行事,竭力阻之,尽量迟滞发兵之期。”众人称是。

刘通最后说道:“是以此次出访,有二大使命:一是考察辽金事务,为定策将来做好筹划。二为日后契丹的归附,做好绸缪。为此,需当一展我方使臣的丰采,以胸罗宇宙之机,心怀天下之志,让辽人觉得我们可以信赖,足以信赖。我等重任在肩,诸君努力之。”

众人挺直腰背,涌起豪情:“我等誓与大人共进退,不辱使命。”

五八 耶律郡主

耶律秋燕身形甚高,英姿挺拔,眼睛大而明亮,有着后世女兵的风采。她精神抖擞,行走如风。辽皇问道:“秋燕找朕何事?”

耶律秋燕:“皇上,耶律朴努大人怎么也会获罪?”

辽皇:“他攻讦朝政,包庇叛逆,图谋造反,是以将他拿问。”

耶律秋燕:“朴努大人一向潜心国事,忠于皇上,臣妹想他一定没有造反的胆子。我给他求个情,让他在家中思过。如果他顽劣不化,再将他治罪,请皇上恩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