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的30毫米机炮、1具反战车飞弹发射架、1具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l挺7.62毫米同轴机枪和1挺5。45毫米前列机枪。机炮的最大有效射程4000公尺,配有860发穿甲弹和燃烧高爆弹。飞弹发射架可发射AT…4和AT…5型反战车飞弹,车内装有4枚飞弹。榴弹发射器可压制1200公尺范围内的目标,备弹551发。

改造主要是动力部分改装2台200千瓦的低速直流电机直接驱动2个主动轮;由于取消了减速器和动力分配装置,BMD后置发动机的优点得以充分体现,乘员从后舱门进出很方便了,后顶盖也不用打开了。改装了半导体空调装置和半导体强制冷热成象仪。经改装后,战斗行程增加了一倍,载弹量也略有增加,车速也略有提高,高速行进时又无声无热。这款战斗全重全重仍为12。9吨的伞兵坦克-命名为BMD-M型,成了突击部队手中的利器。

总装备部战车研制部门的专家们从这几个成功改装的实例中深切地体会到金龙电池这一新发明对武器系统的巨大作用。他们除了继续推进现有战车的改装设计外,全力投入了新型电动战车的开发,一系列的电动装甲侦察车、电动步兵战车、电动装甲输送车和电动坦克抢修车等等在设计和试制。

“电甲虫”微型步兵战车8月27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北约提出了微型步兵战车的概念,并着手研制。其突出的特点是载员只有5人,可采用顶置机关炮的总体布置方案。这样,其战斗全重可在10吨以下,而形体小、装甲增强,则可提供比现役步兵战车更强的生存力,又可以大大降低采购成本。这种微型步兵战车是北约各国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步兵战车。当时的西德波尔舍公司历时近20年的研制,于1990年向德军交付了首批“鼬鼠1”型空降战车。这也可见其难度之大。

它战斗全重才2。75吨,过于“小巧玲珑”。所以后来由马克公司接手研制,于1994年推出改进型的“鼬鼠”2系列空降战车。战斗全重提高到4。1吨,车体前部左侧为动力-传动室,柴油机功率为110马力,可实现液压无级转向;其右侧为驾驶室。后部是较宽敞的战斗室,与前部用隔板隔开,最多可乘载1名车长加5名载员,车内有集体式三防系统和空调系统。也可选装7。62毫米和12。7毫米机枪、反坦克导弹、20毫米机炮,防空导弹、甚至120毫米迫击炮,是一款小巧玲珑的多用途战车。1架CH-53超级种马可空运2辆,也可由CH-53和CH-47支努干吊运。可是其装甲薄弱,只能抵御7。62机枪弹的攻击。这是其订货量始终不高的愿因之一,当然欧洲战场更需要重型战车则是更主要的原因。

我国于上世纪末期开始研制微型战车,主要着眼于其通行性能好,狭小的车身以履带驱动可通行于险峻的山路,采购成本又低。可是实际研制时发现开发难度相当大,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齐全,又是发动机、复杂的变速传动装置、危险的油箱、小发电机、电瓶和各种瞄准、测量装置、空调系统等等。采用前置发动机则驾驶员视野大受影响,搭载5名乘员的环境更差,而且机炮也难以布置。如果后置发动机则人员更加无法出入。采用了双管23毫米机炮和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备弹量,机炮800发、榴弹220发,火力还可以。装甲太薄弱、机动性也不够,未能得到军方的认可。

金龙电池的诞生为这款微型战车带来了生机。项目组采用2台专门研制的扁平型的120千瓦直流电机,直接驱动后置的履带主动轮,不必设置发动机舱,在狭小的后车身中仍可以保留一条30厘米的通道,供5名乘员从后舱门出入。安装了半导体空调机,电动机发热量极低,电池盒又很小,乘员的环境大为改善。照样安装半导体强制冷热成象仪,GPS定位仪、激光测长仪等设备。这款战斗全重7吨的微型战车,总体设备减重后,前装甲得到了加强,由于体积小,大大超过了BMD伞兵战车,可以抵御20毫米机炮的攻击。换装了30毫米机炮,火力得到增强。装载400公斤电池,足以让它以70-80公里的时速行驶800公里。成本也大幅度降低。样车得到了军代表的首肯。其任务定义为连、营级的突击火力。

受到鼓舞的工程师们继续为这款命名为ZC-07,外号“电甲虫”的微型步兵战车进行雷达隐形的改进。它不发热就为隐形涂料的涂装提供了方便,在涂层外再覆盖一层涂有伪装色的塑料保护外壳,以防日晒雨淋,即使在战斗中损坏了也很容易更换。在炮管外套一个合成材料制作的套管内部涂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