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1/4页)

睛来收集敌情,再作出决策的了。舰队将借助侦察卫星、陆基超远程雷达、侦察机、宙斯盾雷达系统、P-3反潜机和“海鹰”反潜直升机等各种先进的情报收集手段,通过数据链集中到舰队的战术中心,参谋们根据预先制导的作战方案和敌情的变化向司令官提出建议,由司令官作出决定,他们再调度舰队的具体运作。

比如,他们之所以不在冬日阳光明媚的对马海峡拦截中国舰队,而是在这雾气腾腾的朝鲜海峡拦截,首先是美国人和日本的战术系统的巨型电脑根据各种条件判定的:在冬天,黑潮暖流北上进入日本海后,有一小支形成环流又沿朝鲜半岛的东海岸南下,变成了来满寒流通过朝鲜海峡流出日本海,与北上的暖流交汇处常形成浓雾。朝鲜海峡还比对马海峡深得多,还宽了些。这些对中国舰队躲开拦截非常有利,况且朝鲜海峡的一边是韩国,另一边是日本,总比两边都是日本领土的对马海峡在陆基雷达对舰队的支持上会差一些。后藤同意了这一分析,他深知中国舰队的舰艇都是新的,速度比他的舰艇要快,在雾中虽然有雷达可以测定对方的方位、速度和航向,但是在近距离时,一旦受到干扰,对方就比较容易依靠速度上的优势摆脱巨舰的撞击。

那么为什么不在对马岛的北部待机呢?由于海峡并不长,临时调动很可能丧失时机,这终究不是以导弹和战机的攻击性海战。尤其是潜艇的速度更慢,难以跟上高速舰艇的调动。

后藤十分钦佩东乡平八郎大将,东乡的指挥原则就是始终在第一线,在舰桥上指挥激烈的海战,他认为海战中指挥官看不到对方的损失,而己方的损失却历历在目,指挥官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当然金刚号上也有指挥系统,完全可以作为旗舰。此时他的2架反潜直升机在朝鲜海峡搜索,另2架在对马海峡搜索,都有P-3C共同参与,希望能通过搜索到对方潜艇来判定舰队的动向。另有2架则尽量贴近中国舰队密切掌握它们的动向。参谋们不断地向他报告敌情:

“中国舰队保持24节速度,方向仍指向对马岛,距离20海里。队形始终为椭圆形的防空阵形。各一对电动卡-27分别在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进行反潜搜索。1架电动卡-31在6500米上空实施警戒,4架苏-27既保护它,也在护卫舰队。又有8架战机从沙里院起飞,已经接近济州海峡,看来是前来增援的。”

后藤知道中国舰队以1艘东方级导弹驱逐舰在前,2艘海卫级导弹护卫舰在它的侧后,再后面跟着2艘旅沪级导弹驱逐舰,最后是1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组成一个椭圆型的阵营,中间有4艘护卫艇。这支舰队的3艘新锐舰艇,实力不俗,在速度上还略占优势,直升机也有12架,不过2架是武直-9,3架是更小的直升机,在后藤看来简直是业余级的小东西。

后藤的策略很简捷:以2艘春潮级潜艇在水下骚扰,以24架战机在上空俯冲对方舰艇,出动全部的舰载直升机在低空迫近,全力制造紧张空气。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舰队放过那艘东方级,以2艘夹击1艘海卫级或旅沪级,目的是造成中国舰艇的损毁,打击中国军方的士气。更妙的是如果日本舰队有损伤,则以优势的海空军力量扣押中国舰艇,扩大事态。

即使中国舰队不走朝鲜海峡,转向对马海峡,有韩国的舰队先与它们纠缠片刻,他的舰队本来就在朝鲜海峡北口偏东的位置,照样可以拦截,而且在明亮的阳光下冲击将更容易瞄准目标。只是2艘潜艇可能赶不上了,好在还有F-2战机的支持。不过后藤司令官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

中国舰队的前锋“库尔勒”号东方级导弹驱逐舰的舰桥上,霍灵宝大校如同一根铁柱挺立着,同样注视着前方。他身高1米81,身材匀称挺拔,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剑眉入鬓,由于常年在海上活动的缘故,脸色黝黑。当他还在海军指挥学院学习的时候,在502舰“南充”号实习时,恰好赶上了1988年3月14日的保卫南沙的海战,他至今回想起击沉越南军舰时仍十分兴奋。他现在还经常去青岛的海军博物馆看望这艘英雄的护卫舰。这次海疆保卫战对他的一生影响极大,他矢志毕生以保卫祖国的海防为己任。进入海军服役后,他以过人的精力认真对待每项工作。任驱逐舰舰长时,在海空协同作战的战术方面发表了不少文章,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多次演习中,受到上级的表彰。能以39岁晋升大校,率领一支精锐的驱逐舰舰队并非幸致。

不过他的家庭生活却十分不幸,为了事业迟至31岁才与一位军医结合,婚姻很美满。可是第2年她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