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 (第1/4页)

以超音速飞行,速度是直升机的三倍。但是空军没有该机的飞行员,海军却有不少。要立即贷款购买50架给空军,海军先把飞行员划给空军,然后再大力培训新的飞行员。战争结束后,海军不但可以增加一大批“海鹞”垂直起降机,而且得到了一大批有实战经验的飞行员。我们自己的LCA轻型战机生产线和米格-29、苏-30和“美洲虎”战机的组装线必须加紧生产和组装,以补充战机的损耗。”

听了他们二人的分析,索拉雅总理的脸色好多了,她说道:“军事上的事我完全交给各位将军了。卡辛达外长立即赴欧洲,请英法二国的贷款条件优惠些,我们可以从他们那儿多买些战机。海军要把最优秀的“海鹞”战机的飞行员暂时划给空军。这里要明确,战争一结束,这批飞行员连同新购买的“海鹞”战机全部归还海军。我认为美国人既然愿意通过英国来暗中支持我们,我们应该多买些“海鹞”机,把美国人拖得更深些。

“我将亲自出面动员海外侨民更多地捐款,这样可以多买些俄国战机,终究我们的飞行员最熟悉俄制战机。

“既然我们已经满足了军方的要求,我们的敌人也明确了。那么我要求你们也兑现诺言,在3周内收复克什米尔全境,一个月内至少把中国人赶回去。你们能保证吗?”

在场的将军们看到政府如此全力支持,纷纷表态,一定如期结束战争。

中印和印巴之间的大厮杀,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第二天,中印第二次的边界冲突成了世界舆论的焦点。虽然一致对中国军队奇袭所取得的惊人战果赞叹不已,但大多数评论员和战略分析员并不看好中、巴双方。

美国的智囊-兰德公司的高级研究员勃兰德斯基的分析文章较有代表性,下面摘录几段:“中国军方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再次对印度动手了。与1962年时完全不同,由于印度率先对巴基斯坦发动突然袭击,受到国际社会的抨击。因此,中国不会受到什么人的谴责。而印度却一下子陷入了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军方出手不凡,战役布局极为精当,完全符合现代战争的规范,先手摧毁印军的防空系统,一举击毁了战区的全部5架预警机,有2架居然还是在地面基地上受到大批防空导弹保护的呢。在夺得战区制空权后,精心组织了集中而强大的兵力和空中打击力量,竟然一举全歼了驻守在坚固基地上的印军精锐-第八整编山地师。这一点再次教育了人们,任何坚固的工事在高强度的空中火力打击下,都是不堪一击的,一架卡-50N“灰狼”上的126枚火箭弹足以摧毁一个炮兵阵地,一枚1千磅重的钻地弹可以钻透3-6米厚的混凝土工事,深入内部再爆炸,武装直升机上的一枚反坦克导弹足以摧毁一个坚固的火力点,扫雷火箭弹一瞬间可以为步兵开辟一条进攻的通道。在轮番的连续打击下,守军如何坚持呢。人的神经根本承受不了如此恐怖的摧残。

山区的复杂地形对掌握制空权的一方极为有利。由直升机垂直输送的特种部队,可以阻截任何企图通过险峻山路的增援部队。印度的守军将有一段艰难的日子要熬呢。

但是任何初期的胜利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中印双方差距极大的后勤条件。尽管西藏的公路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有很大的改善,中国的空运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后勤能力远远不能维持这么高强度战争的物资消耗。各种情报显示,中国已在一线部署了4个集团军,一个空降军,4个独立师和一个突击师,总兵力将超过20万,仅以这些兵员计算,以每天每人200公斤的消耗量,一天就要4万吨。如果中国人经过多年努力在前线储存了20万吨物资,也不过能维持5天的高强度攻势作战。物资从拉萨运往前线就和从北京运往拉萨一样困难。前线部队的消耗根本得不到补充。

战机的油料消耗更是惊人,青藏铁路至今未能修到拉萨,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输油管每天只能输送400吨油料,根本不够它们“喝”的。即使中国人全部使用电动汽车,电又从何而来?还是要用燃料来生产出来的。印度军队则几乎完全不存在后勤问题,人员损失和物资损失很快就能得到补充。…

中国军方的最大敌人还是自然界,从拉萨通往前线的道路系统在雨季几乎是完全瘫痪的,而雨季至迟6月底就要降临到这块世界最高的、道路最险峻的地区了。中国人最多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到时候就得撤军。但是印度人是否会再次忍受“恢复”到战前的状态呢?这是任何人都没有把握的。…”

文章的结论是:“中国人救不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