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 (第1/4页)

突然印军的苏-30和高空侦察机同时发现峡谷西边的高处有三个防空雷达发射出波束,高空侦察机指挥3架苏-30立即去扑灭这三个雷达站。三架苏-30刚扑向西边的目标,峡谷东边的高地上又冒出了4个“雷达站”,这次侦察机上的指挥官只派了2架苏-30去攻击目标。问题是,那些苏-30刚转向目标,攻击员惊讶地发现那些“雷达站”居然向远处移动了500多米,虽然他们也知道在如此险峻的高地上不可能作这样的机动,但这些苏-30攻击机还是迅即追了过去。就在他们向目标发射反辐射导弹或火箭弹时,从5个隐蔽的坑道口飞出了10枚最新型的便携式对空导弹,它们都具有红外凝视功能,对形成在监视器上的苏-30的图象进行跟踪,那些苏-30弹射出的红外诱饵弹根本不起作用;坑道里的战士还以红外激光枪死死地瞄准各自的目标,发射出编码的红外激光射束,便携式导弹的第二个导引头是跟踪飞机反射的编码红外激光,而且它们跟踪的不是发动机而是图象上机翼和机身的结合部。新型的高能推进剂把它们的速度提高到4。5马赫,总共只是3-4秒的时间就击中了各自的目标。一下子5架昂贵的苏-30全部报销了,当5朵“金花”在天空绽开的时候,侦察机上的指挥官吓了一大跳,其余的苏-30全部跃升到高空。

如果这位指挥官知道苏-30和反辐射导弹攻击的全是“微波炉雷达”的话,更不知道是什么心情了。原来总装备部早就与广东的几家微波炉厂签订了合同,由他们按照伪装装备研究所的设计,生产“模拟雷达”。微波炉的核心部件-磁控管,原来就是从雷达上转为民用的,这次反过来“民转军”了。把这些磁控管装上一个脉冲控制器,使它发出微波脉冲,波长调整到雷达常用的波段。再以塑料压制一个小的抛物面天线贴上不反光的铝箔,它可以把微波脉冲聚焦成波束。这套装置的后面还有一块冬天取暖用的红外辐射板-一通电,它就会发出红外线,波长逼近柴油发电机工作时的辐射波长。当然,只是有了金龙电池以后,才能把这一切搞成了一个很小的组合式的“模拟雷达”,一名战士可以轻易地提上3-4个这样的“雷达”放到各处去。而每套“模拟雷达”都可以在远处,用改进的遥控玩具的遥控器发送的不同的编码信号来开/关不同的“雷达”。这全套装置也不过2千多元钱,而那些昂贵的反辐射导弹每枚至少要10万美元呢。我们的战士还很会“玩”那些印度战机,他们依次开动各处的“小雷达”,经常把攻击“防空导弹阵地”的印军战机玩得团团转。

再说印军的苏-30刚向高空急升,978高地反斜面上立即冒出了大批迫击炮,以定时空炸榴霰弹大量杀伤冲锋的印军。当印军的高空侦察机把目标通知自行榴弹炮时,我军的迫击炮早就退入坑道的深处。等剩下来的印军冲到半山腰时,坑道里又冲出了大批的志愿军战士,以逸待劳地以压倒优势把他们逐个歼灭。远处的武装直升机根本不敢以火力支持混战中的印军。刚歼灭印军,战士们迅即退入坑道。在高处隐蔽观察敌情的观察哨,只是报告敌人的位置,那些无声迫击炮阵地对每个位置的坐标是经过反复测定,所以射击是如此地准确。

印军第一天的试探性的进攻就这样失败了。贾吉尔中将的参谋部连夜策划了一个“立体进攻”的计划:由预警机在高空监视中国的空军,高空侦察机则监视高地的反斜面和峡谷两边的坑道中的炮兵阵地,并指挥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以火力予以压制。LCA战机担任空中警戒,仍有8架苏-30在高空盘旋,在必要时可提供火力支持。前线侦察兵报告,山上的敌军夜里都在施工,从各个洞口不断排出大批的石渣。中将更急了,必须尽快攻占这二个高地。印军的第22主力师已经前来增援。第一波攻击仍由第18师的部队开始。

第二天,6月7日清晨6:00,印军仍以炮火准备开始,同时2个连的攻击部队向978高地推进,10分钟后已经到达了山脚下的出击阵地,谁知他们立脚未稳就遭到了密集的迫击炮和榴弹炮火力的猛烈打击,这可是昨天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一下子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高空侦察机慌忙指示自行榴弹炮延伸射击,可是当第一批炮弹落入反斜面和峡谷两边高地时,我军的炮兵早就退入坑道。剩下的印军则快速向山上冲击,大批的155毫米榴弹炮弹从他们的头上呼啸地飞过,射向反斜面的中方阵地,这似乎给他们壮了胆。他们密集地通过那三条山道,突然从6、7个坑道口中飞出了大批的枪榴弹准确地落入了印军冲击部队中,造成了巨大的伤亡。等远处的武装直升机赶过来对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