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 (第1/4页)

如此好事美国人或俄国人当然也是知道的,关键是各单元在空间成了三维的布置,在电扫描时各个单元的移相参数设定的计算量将猛增上千倍。回波接收处理的计算量同样骤增。火控电脑根本无法承受。这可是一个能成倍提高机载雷达性能的研究方向,陈教授当然知道其难度,但方博士攻读的就是非线性方程的解算。于是陈教授亲自跑总部、科委请求支持力量。主席科技助理秦邦定得知此事后,与陈教授作了长时间的详谈,既为他们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所感动,也察觉到项目的重要性。于是项目组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动用了更大的计算机集群来支持这伙年青人攻克曲面天线阵的移相和回波接收的解算方法。

与此同时陈教授又率领另一组人马去攻克机载雷达的又一项顶级技术——低截获概率雷达,F——22“猛禽”的AN/APG77机载雷达就是一款低截获概率雷达,它只要发射少量的脉冲,就可以根据回波解算出目标的距离、方位、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由于无须发射密集的跟踪、锁定脉冲,就不会激活敌机的雷达告警接收机。而且敌方的EMS同时记录下来;二是,计算机能根据这些值解算出反射这些回波的目标的距离、方位、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

陈教授他们得到了“冷眼”主/被动雷达研制组的支持,“冷眼”的“回波全息存储器”能把所有单元同一瞬间接收到的回波信息分别存储起来,计算机顺序读取后,就有可能解算出目标信息。当然这一解算程序的编制是最见功力的事。很多人以为编制程序是计算机人员的事,那是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是科研人员给出了如何根据几千个单元接收到的回波的强度、相位、频移的数值来推算出目标的信息的公式,编程人员才能编制程序。在解算的公式中,同样涉及到接收单元的个数,单元越多,解算的精度就越高。自然运算量就要增加。但是计算量与接收单元排列的形式关系就更大了。如果单元是部署在曲面上的话计算量也要增加几千倍呢!当然必须对计算公式进行必要的简化。

到今年3月份经过无数不眠之夜的煎熬,长期困惑机载雷达研制人员的难题终于被这群共和国的精英们破解了。世界上第一台“曲面相控阵雷达”QXL——09型的样品出来了,它的天线阵样子很奇特,下半截是圆锥面的,上半截是半球面。如果采用圆锥面,能得到最大的面积,但是对正前方的目标探测效果比较差,所以上半截采用了半球面。方博士他们接受了挑战,拿出了简化的方程式,而且能得到所需精度的结果。针对解算公式中最繁杂的计算部分还设计了了一块专门的加速芯片。QXL——09型还是按照LPI模式运作的。这台火控雷达的控制电脑是国产的“飞翔II”机载电脑。

这台样机是为苏——33研制的,我军的航母是轻型航母,载机量很少,让它们拥有更高的性能自然成了装备部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俄国提供的苏——33舰载机并没有安装俄军最好的N011M雷达,而是装的N001P,迎头探测距离是100公里,尾追探测距离40公里,只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同时攻击2个目标。我军的电子专家历时4年终于破译了它的火控程序。在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中缴获的印军的苏——30MKI上的雷达倒是N011M多模双波段相控阵雷达,它的探测距离是160公里,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同时攻击6个。直到此时俄国才同意转让该型雷达和制造技术,得此助力,我国的电子专家又有了前面的经验,5个月就破译了它的控制程序。这一成果也为陈教授他们用上了。

与N011M相比,QXL——09型移相器数量是它的2。5倍,探测距离增加到1。5倍达到240公里;在LPI模式运作时,跟踪/锁定的距离是200公里;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攻击其中的6个目标;前者的扫描角为60度的园锥角,而QXL——09由于天线的特殊布设,扫描角扩大为整个前半球。任何人都可以想见到,它将在多大的程度上增强了苏——33舰载机的性能。QXL——09的性能直追F——22的APG77机载雷达。至少是超过了俄国人,其后在中俄空军对抗演练中,令俄国的老师们大跌眼镜,详见下文。

这一成果当然可以应用到所有的战机上,大幅度提高它们的性能的作战效能,所以专家组和总装备部要求将它列为空军的“1号”工程。要组织这款雷达的定型批产,必须全面改组机载雷达的生产体系,要涉及元器件在复杂曲面上的定位安装、火控电脑程序的进一步优化、回波全息存储器的生产、新的冷却装置…。任务是十分紧迫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