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模�敌┦裁次乙蔡�幻靼祝�惶�隼茨愫孟裼龅绞裁词隆P⊥舭。�涫担�愕搅宋艺飧瞿昙停�突岱⑾值蹦暌晕�煲��吕吹哪切┐笫拢�涫得挥惺裁吹摹!�

“谢谢您。”汪淼说,他又感到了那种难得的温暖。现在,眼前这位历经沧桑变得平静淡泊的老人,和那位无知而无畏大史,成了他摇摇欲坠的精神世界的两根支柱。

杨母接着说:“说起‘文革’,我还是很幸运的,在活不下去的时候,竟意外地到了一个能活下去的地方。”

“您是说红岸基地吗?”

杨母点点头。

“那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最初还以为纯属传说呢。”

“不是传说,要是想知道,我给你讲讲自己经历过的那些事。”

杨母这一说令汪淼有些紧张。“叶老师,我只是好奇而己,要是不方便就算了。”

“哦,没什么的,就当我找人说说话吧,我这阵子也确实想找人说说话。”

“您可以到老年活动室什么的去坐坐,多走动走动总是不寂寞。”

“那些退休的老家伙们好多都是我在大学的同事,但总是同他们融不到一块儿。大家都喜欢念念叨叨地回忆往事,但都希望别人听自己的,而对别人说的都厌烦。红岸那些事,也就你感兴趣了。”

“现在说总还是有些不方便吧?”

“那倒是,毕竟还属于机密。不过那本书出了以后,许多亲历过的人也都在说,都是公开的秘密了。写那本书的人很不负责任,他的目的先放到一边,书中的许多内容也与事实有很大出入,纠正一下也是应该的。”

于是,杨母向汪淼讲述了那段还未尘封的往事。

12。 红岸之二

刚进入红岸基地时,叶文洁没有被分配固定工作,只是在一名安全人员的监视下干一些技术上的杂事。

早在上大二时,叶文洁同后来的研究生导师就很熟悉。他对叶文洁说,研究天体物理学,如果不懂实验技术,没有观测能力,理论再好也没有用,至少在国内是这样。这与她父亲的观点倒是大相径庭。但叶文洁是倾向于同意这种看法的,她总感觉父亲太理论了。导师是国内射电天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叶文洁也对射电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因此自学了电子工程和计算机专业(注:当时在大部分院校,这两个专业是一体的),这是该学科实验和观测的技术基础。在读研究生的两年中,她同导师一起调试国内第一台小型射电望远镜,又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没有想到,她的这些知识竟在红岸基地派到了用场。

叶文洁最初在发射部做设备维护和检修,很快成了发射部不可缺少的技术骨千,这让她有些不解。她是基地里唯一不穿军装的人,更由于她的身份,所有人都同她保持距离,这使得她只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以排遣孤寂。但这也不足以说明问题,这毕竟是国防重点工程,难道这里的技术人员就那么平庸,非要让她这个非工科出身也没有工作经验的人轻易代替吗?

她很快发现了一些原因。与表面看到的相反,基地配备的都是二炮部队最优秀的技术军官,这些卓越的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师,她再学一辈子可能也赶不上。但基地地处偏僻,条件很差。而且红岸系统的主要研制工作己经结束,只是运行和维护。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做出成果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不安心工作,他们知道,在这种最高密级的项目里,一旦进入技术核心岗位,就很难调走。所以人们在工作中都故意将自己的能力降低很多,但还不能表现落后,于是领导指挥向东,他就卖力气地向西,故意装傻,指望领导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人也尽力了,但就这么点能力和水平,留他没什么用,反而碍手碍脚的。

许多人真的这样成功地调离了。在这种情况下,叶文洁不知不觉中成了基地的技术中坚。但走到这个位置的另一个原因却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红岸基地至少在她接触的部分,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先进技术。

进入基地后。叶文洁主要在发射部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她的限制渐渐放松,那名时刻陪着她的监视人员也取消了,她可以接触红岸系统的大部分结构。也可以阅读相应的技术资料。当然,禁止她接触的东西还是有的,比如计算机控制部分,就绝刘禁止她走近。但叶文洁后来发现,那一部分对红岸系统的作用远没有她以前想象的那么大。比如发射部的计算机,是三台比DJS130还落后的设备。使用笨重的磁心存贮器和纸带输入,最长的无故障小时数不超过十五小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