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 (第2/4页)

银行,人民用金银绸缎或不动·产作抵押,就给予贷款。这是一个经济性的大进步,称“市易法”。

六 建立公平劳役制度。王安石颁布“免役法”,规定全国每一个成年男子,都有为国家服劳役的义务。如果申请免除劳役,必须缴纳代役金,称“免役钱”,由政府代为雇人充当。

七 加强国防军训练,淘汰老弱残兵。宋帝国的国防军,一部分集中首都,一部分集中边疆,轮流更调,目的在使兵将不相熟习,以免叛变,这些国防军平时就有八十万人,仅军饷开支,即占国家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可是出征作战,不堪一击。王安石强迫老弱退役,废止“更戍法”,国防军不再轮调,而把他们永久分屯到重要地区,委派专任司令官(镇将),平时负责训练,战时带兵出征,使上下互相了解,如臂使指。王韶所以能收复河湟(青海省东北部)失土,就是因为他所率领的部队,是变法后的部队。跟变法前的部队比较,好像是来自两个星球。

八 更新武器,国防军装备全部现代化。国防部队的腐败,在武器方面更为严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大都锈烂,一万张断了弦的弓,跟没有一张弓一样。王安石设立中央兵工厂(军器监),征求新式武器图样及设计,淘汰全部落伍的武器。

九 建立并加强人民基层组织,集合“管”、“教”、“养”、“卫”于一个称为“保”的单位。王安石颁布“保甲法”,规定十个家庭组织一个“保”,五十个家庭组织一个“大保”,五百个家庭组织一个“都保”。守望相助,随时纠察有没有违法乱纪的人。一家有两个青年时,选出一个充当“保丁”,利用农闲时,集中军事训练。

十 改进考试课目和学校课程。自从唐王朝之后,考试课目,主要有二:一是诗赋;一是帖经——即对《五经》的填空白试法。这种人才跟国家所需要的行政人才,毫不相干,但已实行了约四百年之久。王安石把它们一律取消,改为考试议论文,培养青年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中除了教授王安石所著的《三经新议》(三经:《诗经》、《书经》、《周礼》),还教授地理学、经济学、史学、法学、医学。

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主要改革,然而,具有超人智慧的人总是寂寞的,甚至是悲哀的,他的变法终于失败。

八 新旧两党的斗争

宋帝国的内在危机,人人皆知,人人都认为必须改革。不过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在不损伤自己既得利益之下改革。远在王安石变法二十六年之前,即一○四三年,宰相范仲淹也曾实行过改革。他先从小地方着手,只轻微地淘汰了少数官员,限制未来的“荫子”数目。荫子,高级官员的子弟不经过学校和考试即行当官的一种制度。有些官员还没有结婚,而儿子已经被政府委派官职,甚至怀抱中的婴儿,往往已是科长县长。范仲淹仅把这种荒唐的流弊,稍为缩小,要求必须确实有儿子而且年满十五岁。但这已立刻就引起高级官员的公愤,把他纳入小人系统。范仲淹是一个伶俐的人,在还没有招来更严重的打击之前,立即辞职,一切复旧。

王安石的改革面比范仲淹大百倍以上,道德的勇气使他坚定不移。在意料之中的,他所招来的不仅是公愤而已,而是全体既得利益阶层疯狂地猛扑,他们被称为“旧党”,那位在“濮议”中坚持称老爹为伯父的司马光,则被奉为领袖。王安石所领导的变法改革集团,被称为“新党”,王安石自然是新党领袖。王安石虽然也属儒家学派,但他解除了儒家加给他的束缚。司马光则是一位正统的儒家,反对任何古代所没有的东西,反对任何改革现状的措施。司马光跟皇帝赵顼之间,有一段生动的对话,充分表露出这种思想。赵顼曾问他:“纪元前二世纪的西汉王朝,如果一直守着它第一任宰相萧何制定的法律规章,不加改变,你以为可以吗?”司马光回答:“当然可以。岂止西汉王朝可以,即今纪元前二十三世纪的那些帝王和他们的夏、商、周王朝,所制定的法律规章,一直用到今天的话,也都是最完善的。西汉王朝皇帝刘彻改变祖宗的法,盗匪遂遍中国。刘爽改变父亲的法,西汉王朝因之衰弱。所以,祖宗所制定的法律规章,绝不可有任何改变。”

还有两件事可以帮助我们的了解:

一 宋帝国不成文法,皇家教师(侍讲、说书)给皇帝上课(经筵)时,一向是皇帝坐着听,而教师站着讲的。变法的前一年(一○六八),王安石建议:儒家学派一直提倡尊师重道,应该让教师坐着讲解才是。这个建议马上遭到反击,大臣刘分阝认为教师站着讲书,是祖宗所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