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2/4页)

埋怨师父,其实师父在传我神功的同时,也将救世济人的千斤重担交给了我。小弟既然责无旁贷,也唯有担负起这份责任了。”

苦难一挑眉毛笑道:“学好本领可做的事多得去了,别老想着什么责任不责任的?比如说,你可以去从军或者当官,成为手握大权的重臣。再比如说,你可以去夺取武林盟主之位,过着号令群雄高高在上的日子。或者你有雄心壮志,亦可以拉起一只军队,逐鹿天下,改元建制。这些不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苦海淡淡道:“小弟学艺,只为救济苦难,普度苍生,绝不敢奢求功名利禄。即便我龙登九五,建立新朝,可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还是止戈息武,安抚百姓,让天下黎民都过上太平日子。如若不然,帝位势必难保。由此可见,一个人无论有多高的成就,都得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所以无论做何事,都没有根本的差别。以其去苦心争夺,得来后行将就木,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做个无所牵挂的行善人。”

苦难被苦海说得一愣,暗忖道:“此人胸无大志,愚不可及,已不足为虑。”于是干笑了几声,说道:“师弟视名利若浮云,虽成不了大事,却也难得练就了一颗菩提心。其实人世间纷纷扰扰,早已有了定数,我等也无需庸人自扰。”他说着顿了顿,又问道:“师父近来身体违和,他老人家对你可有什么特别的交代?”

苦海受到提醒,立刻明白了了尘大师最后那句话的含意,于是寻思道:“师父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交代,而且是不足为外人道是。”他细细一琢磨,旋即又想道:“师兄说的话,我虽不敢苟同,但和这永恒的天地相比,每个人的存在都不过是瞬间而已。世间万法,各有各的道理。而我所能做的,也唯有自守其道罢了。”

苦海想罢,方坦然道:“小弟也正担心师父的身体,可他老人家只吩咐我好好修行,其余之事都不过是末节。”苦难徒自不信,又问道:“师父就没交给你什么要紧的事物吗?”

苦海奇道:“师父有什么要紧的事物要交给我吗?”苦难闻言一愣,旋即笑道:“那你就得去问师父了,说不定他老人家早帮师弟定了前程,只等你一展拳脚呢!”苦难去后,苦海心绪难平,越想越觉得了尘大师要交代自己的事情,一定非比寻常。

苦渡采了些草药回来,见苦海呆立在院子里,于是上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苦海这才回过神来,施礼道:“二师兄又给师父采药去了?”苦渡微笑着拿起一把黄芩比画了几下,苦海会意道:“二师兄只管去熬药便是,晚膳便交由我来做吧!”两人相视一笑,便自分头做事去了。

月黑风高,时过三更。苦海悄然来到了尘大师禅房外,正不知该不该叫门,却听师父苍老的声音唤道:“进来吧!”苦海遂推门而入,朝了尘大师施礼问道:“师父深夜叫弟子前来,不知有何明示?”

了尘大师示意苦海在自己对面坐下,这才缓缓道:“无涯也好,苦海也罢,老衲今日所言非同寻常,你得听仔细了。”苦海忙双掌合十道:“弟子谨遵师命,不该有所废忘。”了尘大师这才徐徐讲起了故事。

早在三百年前,唐朝高僧玄奘,至天竺留学十余年,终于取回《大乘真经》等六百多部经书。但就在玄奘即将离开天竺那烂陀寺之际,天竺高僧戒贤法师座下一个叫维摩达的弟子,却提出要到中土传经颂道。戒贤法师于是派他随玄奘一同来了中土。这个叫维摩达天竺人,其实乃是达摩老祖的后人,精通天竺各派武学,一身功夫更是出神入化。他来中土的目的并不是传经颂道,而是想见识一下,老祖宗遗留在少林寺的诸般绝技。

维摩达来到中土后,就直奔莆田少林寺,找到六祖慧能法师,说要领较一下少林的七十二绝技。谁知慧能法师却道:“我只从弘忍法师处继承了禅宗的衣钵,你若想切磋武艺,可往嵩山少林找神秀师兄,或到邙山找当世奇人秋山客。”维摩达离开莆田少林寺后,先后找到了神秀大师和秋山客,三人于是相约在华山之颠切磋武艺。

然而三人的武功各有千秋,大战了七日七夜依旧难分伯仲。三人也在切磋中不断交流,直到心心相惜。维摩达更是趁热打铁,提出三人合创一套武功的想法,并得到了神秀大师和秋山客的支持。于是三位先贤便在华山之巅,穷十年的光阴,呕心沥血,合创出了一套极厉害的功夫,并把他著成了一本书。

由于此书乃三人在太华顶所著,故而取名为《太华心经》。太华神功是一套海纳百川的功夫,它可以将真气流转于人体各个部位,并发出各种奇思妙想的招数。就好比一个人虽然只懂得一套武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