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 (第2/4页)

贫僧燃眉之急。”

老翁淡淡道:“哦!原来是个行脚的和尚。唉!这年头讨饭的太多,真是施舍不起啊!好在大和尚赶得巧,家里到还剩些饭食,你就凑合着吃点吧!谁知道吃了这顿,还有没有下顿哦!”说着便接过苦海的饭钵,转身回到屋里,不久便盛了满满一钵饭食出来,递给苦海道:“吃饱了赶紧走吧!免得做马蹄下的冤魂。”他说着叹了口气,又唠叨道:“人生苦短,能挨一日便算一日吧!”

苦海施礼道:“阿弥陀佛!老人家宅心仁厚,菩萨定会保佑您的。”老翁摆摆手道:“快走吧!我老汉要是还年轻,也一早逃命去了,谁愿意呆在此地等死啊!”苦海笑道:“老人家如果想走,贫僧到是可以送上一程。”

老翁摇头道:“我老了,家里又一贫如洗,想来不会有人惦记。只可惜我泱泱华夏,沃土万顷饿苗荒,茀草千里犹未殃。人心不古,何其可悲也。”老翁叹罢,关好门自去做事不提。

“阿弥陀佛!”苦海若有所悟,宣了声佛号,这才端着斋饭离去。他来到城门口,见马路边有对落难的母子,萎靡不振地蜷缩在一起,估计是饿得走不动路了。

苦海心生恻隐,走过去将饭钵递给那孩子,柔声道:“快吃吧!吃饱了才能长大。”

那小孩见有饭吃,急忙抢去匆匆刨了两口,突然想到母亲也没吃,于是又把饭钵递给同样饥饿的母亲道:“娘,我们有饭吃了,您也吃点吧!”那妇人却淡淡笑道:“乖儿子,娘不饿,你先吃吧!吃饱了别忘记谢谢这位好心的师父。”小孩应了一声,随即狼吞虎咽起来。

吃到差不多时,小孩发现还剩几口米饭,于是递给母亲道:“娘,你也吃点吧!”那妇人含泪吃完饭,将钵盂还给苦海,连声谢道:“师父雪中送炭,解民妇母子以倒悬,民妇无以为谢,只能给你多磕几个头了。”说着磕头如捣葱。那小孩跟着磕头道:“多谢师父赏饭吃,我都饿了三天了。”

苦海扶起母子俩,感慨道:“同是天涯沦落人,守望互助理所当然,施主又何必言谢呢!”

那妇人哭诉道:“我家乡遭了蝗灾,官府不管不问,照旧征收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跟着又摊上战乱,夫君战死疆场,田园尽遭践踏,亲人更是死的死,散的散。留下我孤儿寡母,只好背井离乡流落街头,靠行乞为生。可是这年头到处饥荒,连讨口饭都不容易。若非师父慈悲,我母子哪里吃得上这热乎乎的饭啊!”

苦海不由想起几个老人的话,心中千愁百结,于是仰天长吟道:“战乱几时休?将军志封侯。古来官家斗,皆是百姓愁。”

辞别了孤苦伶仃的母子,苦海空着肚皮继续赶路。他来到城楼下,只见城头斧钺如林,旌旗招展,想是守城将士早已严阵以待。城门被几百只土袋堵得满满的,其后排着数十排鹿角,鹿角中堆着干草柴火,并浇了桐油,敌人即便打破城门,也得葬身火海。看来守城将领是做了死守到底的决心,才如此安排防御的。

苦海心知自己改变不了什么,于是展开轻功,几个纵跃上了城楼。守城士兵发现有个灰袍僧人不请自来,纷纷喊道:“打哪来的秃子,军事要塞岂容乱闯,还不速速退下。”

“阿弥陀佛!贫僧赶路甚急,打扰之处还请见谅。”苦海也不多说,劈手抓过一面盾牌,便向城外掷去。周围士兵见状上来拿他。可苦海却纵起身子,往那飞旋而去的盾牌上一落,便借力越过护城河,向城外飘去。士兵们见其神乎其技,一时间全都傻了眼。直到苦海落地远去,这才反应过来,纷纷呐喊着禀报主帅去了。

苦海出了江陵城后,连续走了四五十里地,竟是一片荒凉,根本找不到村落化缘。将近黄昏时,只见前方尘土飞扬,跟着便传来隆隆马蹄声。苦海心知是宋军杀到,又见一路上稀稀落落,总有百姓在逃亡,于是便往马路中央一站,大摇大摆地往前走去。

不多时,只见北方旌旗招展,如黑云漫卷而来。紧接着便有支军马呼啸而至,为首一员大将金甲银刀,身披黑袍,显得是威风凛凛。他见马路当中有个和尚,看到大军冲来竟是不躲不避,于是勒马暴喝道:“那里来的秃驴,胆敢挡我王师大道?”

苦海施礼道:“阿弥陀佛!道既然是道,将军走得,贫僧为何走不得?”来将敛容骂道:“好个秃驴,见我大宋天兵到来,竟敢当道撒野,难不成想找死乎?”苦海笑道:“既然将军率的是王师,行的是大道。那贫僧敢问,何为王师?何为大道?”

来将勃然大怒道:“本将军念你是个出家人,不识国法军威,原不想予你计较。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