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 (第1/4页)

浮霜咬牙切齿的暗恨时,却听帘幕外徐尚书再度催道:“请王妃示下!”

PS:

三更到!!!求打赏!!求表扬!!!

推荐朋友的文《田园闺事》穿越到农家,母亲重男轻女,大嫂极品,只有她,众人眼中一根草,哪怕困境多,也要园中当自强,觅良婿,进财宝,草根变金窑。

第两百一十四章 听政(一更)

大堂内静若寒蝉,所有人都在等待王妃的答案。宋卿书等人几度想站出来打圆场,可偏偏老王爷祭日事宜,他一个臣下却不好越俎代庖的表态。

突然帘幕内,浮霜笑了:“礼部许是无事可做了?这事也拿到朝堂上来说?老王爷的祭日自然是要操办的,但这是卫氏家事,好似没有必要对外大肆宣扬吧?”

“卫氏主江淮,卫氏家事便是江淮大事,岂可怠慢?”老尚书还不肯罢休,“如今王爷南下,不知道对于祭祀,王妃是如何筹划的,究竟是招王爷回来,还是另有安排?”

众臣见王妃称祭日为家事,避而不谈,都觉得她是在推脱。也是,王爷走的匆忙,没留下个话,此刻赶回来根本不现实。可老王爷的周年祭,没有个正经儿子上香烧纸,却如何使得?

却听浮霜不紧不慢的道:“好!既然老尚书一定要大肆操办,那我安排的事,你可做得到呢?”

老尚书不妨被她回将了一军,忙斟酌道:“王妃尽管吩咐,只要是情理之中的事,微臣定当竭尽所能,只怕……”

“尚书大人不必怕,都是情理之中的要求,老王爷周年祭自然不能轻慢了。首先得上折子去上京,邀皇帝陛下给写道祭词,其次在江淮广招僧侣,老王爷去世的时候,就招了三百僧侣和九十九位道士做法,此番头一年周祭,也不能少于这个数。最后,最重要的是得由尚书大人发函广陵,请广陵留守卫大人回润州拜祭。老王爷怎么也是他亲兄长,所谓长兄如父,无论届时王爷赶不赶的回来,二姥爷都是必须到的……”

好么!一句话将皮球踢了回来。长兄如父?所以要请二老爷回来拜祭?当然,原本老王爷祭日二老爷就是该来的,可如今这情势,二老爷能来吗?

宋卿书等知道内情的人,都不由自主的以同情的目光望向礼部尚书,尚书大人自己却毫不知晓,他撵着胡须道:“王妃的安排甚为妥当,微臣,定当招办,不过希望如王妃所言。届时王爷能亲临,否则众人皆至,独王爷不在。今后说出去这名声可不怎么好呢!”

浮霜翻了个白眼,卫东洌�腔趸褂忻��穑克�焐闲ψ诺溃骸罢馕易匀恢���扌肜仙惺椴傩摹!�

这厢礼部尚书刚退了回去,那边新任的户部尚书李翼又站出了列。

“启禀王妃,臣户部李翼有本奏。”

“准。”浮霜缓声道。

“近期北地战乱频繁。不少流民都逃至江淮。据我部统计,连续数月来,江淮共计收纳有流民十万余众。这些人有些携带薄产,来了江淮后,置地操业,倒也无妨。可大多数人却是一穷二白的。如今江淮各地乞丐匪类激增,户户难以安枕,恐与流民激增有关。长此以往。江淮必乱,所以还请王妃下旨,驱逐这些无产流民,维护江淮稳定。”

浮霜一口茶差点没喷出来,这货是怎么当上户部尚书的?走后门的吧?她好不容易从北地弄来的人口。他却一句话就要驱逐,这脑子该是如何长的?

于是她说出的话不免有些语气不善:“李尚书此言差矣!北地流民也是我天朝子民。正是因为北地民不聊生,他们才迁至江淮的。我们怎么能轻易驱逐他们?又能将他们赶到哪里去呢?如今我江淮也战事频频,正是缺少劳动力的时候,流民只要善加管理,便能发挥极大的作用,何不征召入伍,或者安排到运送南下物资的队伍中去?”

“王妃恐怕有所不知。”李翼款款而谈,“如今南下的物资并不是官家派人运送,都是包给商队承办的。接下这单生意的不是旁人,就是润州大名鼎鼎的白家商队。所以根本无需再另行招人了。而征召入伍也行不通,这些流民体制不良,青壮年也在少数,倒是一堆拖家带口的,实在是难以解决啊!”

白家商队就是白羽名下的商队,如今白羽白少爷的名头在润州可响了,他是润州瓷器行的大股东,麾下还有数只规模颇大的商队,除此之外,还兼着王妃名下码头的总管事,可以说脚跨官商两界,在润州那是跺跺脚便能震天动地的大人物。

当然,谁也不知道其实白氏的产业中,八九成都是属于浮霜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