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师太已两鬓斑白,由着清心寡欲得以长寿至此,她和我母亲也算是半个知心朋友,母亲心中郁结之时,偶尔也会来这里找她聊一聊。我和住持师太很自然地就聊到了我的母亲。原来我小时候还有许多趣事,一聊起来就没完没了,我都这把年纪了,一说起自己的童年,仿佛是在看别人家女孩子的故事一般。

后来,我们又聊到当今时事。太子与我的争斗已逐渐形成掎角之势,二方互相牵制,牵一发而动全身。我真是苦不堪言。

入夜后,住持师太领我走到寺中大院,夜观星象,此时天象正出现了异常。据她所指,天现彗星,意为除旧布新;帝星晦暗,而旁边的紫星闪烁,欲夺其异彩,意味着当今皇太子会很快替代天子之位,不适合久居东宫。

听了这话,我不禁心生一计,要想除去李隆基,这就是最好的借口。

我也不等众随行侍卫们准备,自己就连夜动身进宫,觐见皇兄李旦。

我把今夜天象细细描述给皇兄听,又将那位住持师太的原话更加绘声绘色地添油加醋一番,希望皇兄能明白我的意思。我逼着皇兄快做决定:“根据天象,皇太子李隆基正与皇兄您相克,实属大凶,乃不详之兆,还请皇兄早早下诏,改立他人为太子,如若不然,李隆基必定对您的帝业造成威胁啊!届时天灾降临,皇兄您将后悔莫及啊!”

他很苦闷地沉思着我的话,但不作答复,急的我如热锅上的蚂蚁。

我知道旦哥哥心里有自己的想法,虽然顾念兄妹情谊,可李隆基毕竟是他的亲生儿子,这么久以来,他一直都是借儿子与妹妹相互制约来巩固帝位的,若要他废掉太子,转交所有重权给妹妹,还是需要下很大决心的。

为了让他早做定夺,我又连夜出宫,逐个接见了朝堂中位高权重的丞相们,细细将天象异常之态说与他们听,推动他们在明日早朝之时联名启奏,废掉太子,另立新皇储,他们也很配合我的照做。

第二日,大臣们果然在朝上闹得不可开交。

“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早下定夺。”

“请皇上废去太子李隆基。”

“请皇上遵循祖制,另立嫡长子为太子。”

“……”

“……”

一时谏言之音不绝于耳,搅得皇上头疼脑大。前夜本就受到我这个妹妹的鼓吹,他已经烦恼地一夜没合眼,这会儿大臣们也个个都联名上奏,他怎能吃得消?

他想起三哥哥李显在位时的一幕:当时,旦哥哥也是见天象异常,屡有变化,就去觐见皇帝显哥哥,力劝他择立贤子以应灾异,可是显哥哥充耳不闻,认为他胡言乱语,完全不理会什么天象,弄得他一度忧惧难安了许久。现在这一幕出现在自己身上,他才深有体会当时三哥的心情。

“众卿莫要再吵闹了,且听朕一言……”

皇兄把当日之景细细讲述给百官们听,讲完后,百官们依旧是完全不知道皇兄他葫芦里卖得什么药,仍像先前那般一直谏言,求皇兄另立太子。

皇兄摇摇头,叹了口气,道:“哎!岂可在彼能谏,在己却不能呢!”

最后,他做了一个另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

卷一【盛唐篇】 第二十三章 睿宗退隐 自封上皇

“传朕旨意,今大唐已复,天下已定,皇室基业稳固,而朕年事已高,力所不及,故决意传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封上皇,移居偏殿,每五日一次于太极殿接受百官朝拜。责令新皇隆基于五日后登基,不得有误。新皇为朝于武德殿,登基之日大赦天下,钦此——”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百官还欲再谏,个个跪拜叩首,前言后语乱作一团,旦哥哥却不理会他们,甩甩衣袖大喝:“退朝!”便留下众人面面相觑,自己扬长而去。

旦哥哥退位的态度如此之坚决,全都怪我自作聪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不是我借着天象异常逼迫他,他定不会如此决绝,我本希望他能废掉李隆基的,想不到他居然就势将其扶正,自己躲到偏殿去落了个清净!

这道圣旨一下,不仅我和百官们诧异,就连皇太子自己也是摸不着头脑。

那日一接到旨意,他便急匆匆跑去见自己的父皇,欲问个究竟。

旦哥哥也不隐瞒,满脸是倦容,道:“朕即位之前,韦氏一族祸乱朝纲,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你若能尽孝心,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何必一定要等到朕躺进灵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