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2/4页)

’,‘走着!’”

我摇头笑了笑,就和大牙出了大门。

门前这条路也是主干道,路两旁并没有什么小饭馆,只好沿着路往北走了走,见到有个路口,我们直接就拐了进去,一抬头就看到路边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吃部,里面吃饭的人不多,我和大牙相视一笑,点了点头,推门就走了进去。

老板是个中年人,看我们进屋,赶紧给我们擦桌子,倒茶水,很热情的招呼着我们,我也没看菜单,点了两个地道的东北菜,和大牙每人要了瓶啤酒,就有一搭没一搭的和老板瞎聊。

这老板四十多岁,倒是很健谈,见我们是从外地来的,想要去狐狸洞沟,就拉了把椅子坐到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一边照看着生意,一边和我们唠扯。

原来狐狸洞沟是个村子,村子很小,在白山乡的东白山村附近。六十年代初的时候那里成立了白山公社,当时有四个大队,分别是老山头大队,东白山大队、西白山大队,石家堡大队。而狐狸洞沟村则属于东白山大队,现在的生产队早就没有了,当年的东白山大队也就变成了现在的东白山村了。

据老板说这狐狸洞沟的名字还真有个故事,说是不仅这狐狸洞沟,就连那里方圆几里地都没有人家,二三百年以前,有一个大户人家姓傅,才在那儿附近住了下来,后来人们把他住的那个地方都叫“大傅岭”,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大夫岭”了,应该就是现在西白山大队的大夫岭。

那时周围还都是荒岭子,没有别的人家。姓傅的一家就在周围开荒种田,开荒的面积一年比一年大,没有几年周围的荒岭子就都成了庄稼地,这一家子的产业也越来越大,家里的粮食囤了不少。

可是有一天却突然发现,粮囤子里的米还没有吃就一天天见少,房梁上挂的肉干也经常不见,刚开始以为是有耗子,就在粮仓里放了两只大花猫,可是第二天却发现那两只大猫却连个影儿都不见了,十分蹊跷。于是晚上就派人藏在粮仓里,看看到底是谁在偷粮食。

半夜时,夜深人静,就看到顺着粮仓的屋梁上就下来一大串东西,有耗子、黄皮子、花狸鼠子,后面跟着的竟然是失踪的那两只大花猫,这些东西就像是有人指挥一样,眨眼间就把粮食给弄走了一些,顺着原路又返回了。

可把屋里藏着的人吓得够戗,不过最后还是壮着胆子小心的打开门,在后面远远的跟着那些东西,足足走了好几里地,才来到一个荒岗子上,也就是个土山包,钻进一个洞里就不见了。跟踪的人见到这里就回去报信了。

第二天,傅大户带了一些人来到这个洞前,开始挖洞,挖了挺老深,这时从里面跑出一只红毛红眼的狐狸,就蹲在这些人面前一动不动,挖洞的这些人一看,顿时吓傻了,都跪下来叩头,说是不知道胡仙姑在此修炼,破了洞府,过两天一定给好好修座庙宇。

那红毛狐狸听到这里后,“嗖”地一下又回到了洞里。

挖洞的这些人说来也怪,过不了几天都是腰酸腿疼的,也查不出什么毛病来。后来才想起当时答应过那只狐狸要给它修庙,后来傅大户出钱,这些人在洞口的前面修了一座小庙,经常在里面放些供奉。说来也有点玄忽,自从修了小庙,挖洞的那些人的毛病都好了,于是大家都知道在那片荒岗子住着狐仙。

后来兵荒马乱的年代,庙早就没影儿,洞口也不知道啥时候给封上了,这狐狸洞的具体位置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后来这片开荒的人越来越多,渐渐的这狐狸洞沟的名字也就叫出来了,周围也聚集了一些人家,现在就是个普通的小村子,传说的的狐狸洞早就找不到了。

估计也那老板看我和大爷听的入神,抽了两口烟后,又告诉我们,故事虽说是故事,不过老一辈的人都很相信,据说一百多年以前还有位风水先生来过这里,找了一个多月后还真找到了那个狐狸洞,还钻了进去,不过等到那风水先生出来却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了。

临死前再三叮嘱村里人一定要把这洞口封死,要不然就会给村子带来一场大灾难。随后就魔魔怔怔的说胡话,反复的说着一句“虾须蟹眼一莲花”莫名其妙的话,不到半夜就咽气了。

“虾须蟹眼一莲花?”大牙嘴里念叨了一遍,看了看我。

那老板呵呵一笑:“这么些年来就这样传下来的,谁也不知道是啥意思。”

返回的路上,大牙反复的念叨着这句话,见我不吱声,就问我知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看了一眼大眼,得意的笑了笑:“大牙,要说这句话,估计除了我还真没有几个人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