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年那个无名的武师、演配角的演员,他的脾气和态度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20多岁的成龙渐渐不可一世起来,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架子不小,脾气很大。

连〃口不臧否人物〃的好好先生陈自强亦颇有微辞,说他学会了〃颐指气使〃,有些难以把持自己了。当然,陈自强很体谅他。陈自强说,成龙年纪轻轻,突然飞黄腾达,听到的全部是顺耳的奉承话,见到的全是打躬作揖、满面带笑、样样迁就他的人,很自然会发生变化了。那实在是环境造成的。

的确,当时成龙身边,全都是说〃YESSIR〃的人,没有人会说个〃不〃字,成龙怎么会不骄傲?年轻的成龙,假如从此便将他的成功当成一张漂亮的被单,铺起来,躺上去,那无异于自戕。一味地骄傲自满,他将难以走出自己的成绩。

这时,一段意外的经历改变了他。

第16节:意外的经历改变了他

作者: 何跃青

《师弟出马》的好评言犹在耳,成龙却打点行装,准备赴好莱坞拍西部片。这是嘉禾公司的领导层作出的一项决定。也许出于对心高气傲的成龙的培养?也许是为了挟此余威打开西方的市场,用意虽不得而知,但却是嘉禾走出的一着妙棋。

成龙得知要赴美拍片,马上拉住陈自强,让他与自己同去。陈自强是洋硕士,英语绝对呱呱叫。

谁知陈自强此番身不由己,他对成龙无奈地摊开手:〃没有办法,老板不让我跟你去!〃

〃那我怎么办?怎么办?〃成龙离了这根拐杖,着实犯难。

其实,嘉禾的老板就是让成龙在没有依靠的环境里,发挥自己的力量。只有下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靠救生圈不是长远之计。嘉禾的老板毕竟有远见、有魄力。日后,陈自强常庆幸说,嘉禾这一步,走得太对了!

成龙到了美国,好似从云端落到了地面。美国迎接他的,不是鲜花,不是笑脸,而是种种现实的问题。在香港,他是引人注目的影星,见到的满是艳羡的目光,听到的都是颂扬的话语。在美国,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知道他拍的那些轰动一时的电影,甚至没有人愿意听他说起这一切。

成龙体味到了另一种滋味不同的痛苦:在香港,他为盛名所累,是一种热闹纷扰的烦恼;在美国,则是冷寂孤单的痛苦,仿佛坐了这十几小时飞机,他多年的成果便化为乌有了。他重新变成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走在大街上,没人认得他是谁。这一发现,令成龙吃惊,也令他重新审视自己。

成龙开始认识到了,世界是很大的,自己做过的一切没什么了不起。为此骄傲、因此目中无人,太浅薄了!成龙的心胸在注重现实的美国社会,在无人宠纵他的异国他乡,渐渐地开阔起来。他本来便是个聪明而务实的人,从看明白了自己的一瞬间,他立志重新开始普通人的生活。

离港赴美之前,成龙既兴奋又有几分紧张。兴奋的是能去好莱坞拍片……好莱坞被称为〃造梦工厂〃,以它世界影都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电影人和影迷。

中国电影起步较晚,因而突破自我、走向世界、挺进世界电影王国一直是电影人的梦想。能走进好莱坞拍片,自然便有一种突围而出的优越感。年少气盛的成龙为此洋洋得意。

令他有些紧张的是他那不过关的英语,那时成龙基本上不懂英语。

他最记得他首次赴美宣传影片的趣事。

邹文怀派出嘉禾精通英语的陈锡康专程陪成龙到美国去做宣传。到了美国,陈锡康公务繁忙,不能总是和成龙在一起。成龙顿觉失去了耳目一般,寸步难行。抵美的第二天清晨,成龙睡醒后发现陈锡康已不知去向。左等右等不见他的踪影,饥肠辘辘的成龙只好循味摸到了餐厅。因为他不会用英文表达出他的意思,只好望“食”兴叹!张望了片刻后,成龙自言自语地念叨:〃待大卫回来,我问他怎么用英文说鸡蛋、猪肉、牛奶、面包。〃

充饥、果腹的愿望令他发愤学习。陈锡康回来后,他立即缠住大卫学习这几种美食的单词:EGG、BACON、MILK、TOAST。陈锡康认真施教,成龙念念有词。成龙读书虽少,但他的悟性与记性却是一流的。这几个单词难不倒他,很快便可以倒背如流了。

次日清早,成龙信心百倍地去用早餐。他走到餐厅门口,不再犹豫张望,而径直往里走。侍应生把他引领到座位上,递给他一个餐牌。这下又难住成龙了。他不认识那些洋文,但又不好说,只好装模作样地看这些〃它认得我,我不认得它〃的洋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