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页)

步,春夜的风稍有寒意,但这份轻寒却使他们精神清明,她忽然问:“母后故世之后,皇帝是否有新宠?”

“没有,看情形,父皇对母后是真正有情的,我曾经听高力士说,自从母后故世后,父皇在宫内落落寡欢,有时还独宿!”

杨玉环思索着,稍后笑说:“照这样情形看,你还是有希望——阿瑁,自母后逝世至今,皇上并未做过大事,是不是?可能他心情不佳,把一切重要问题暂时搁起来了——”

“哦,那也有可能,但是,大臣上表……”李瑁无法如妻子地乐观,不过,他在这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只得等待,勉强克制自己的忧郁。

丧偶的皇帝在宫中落落寡欢——他身边有无数的女人,只要他愿意,可以随心所欲地选取。但是,他的情绪不佳——武惠妃与他的情谊是由时间和生活习惯等积累起来的,宫中那么多妃嫔,只有武惠妃深知他的心意,不需要他说出,对方就会知道他的心意,这样一个人的丧失,是不易找到代替的。

在有情时,欲的需要便成为其次了。

在宫中,晚餐时依然奏乐,有时,李隆基也会找歌舞伎来表演,可是,他总是提不起劲来。有时,他也会找看来可喜的女人侍宿,或者找以前认为可取的女人,但是,在武惠妃生前,他认为可取的女人,此时对之也提不起兴趣了。

他有些百无聊赖,有时,他觉得自己趋向衰老了。

想到自己趋向衰老,他会想到太子问题。李适之的奏章他没有答复,但他并不是不重视,而是他有矛盾。

李隆基是以夺权取得天下的,他也深知前代因储君问题而引起的政乱,在感情上,他久有立寿王为太子的意思——对于杀死三个儿子,他有悔意,也有伤感。不过,他对太子李瑛久已不满了,皇帝早看出李瑛很虚伪,而且,性情也较鲁莽。他容忍着,希望多了解一些,但仍旧失望。对于李瑛弄兵入宫欲杀武惠妃的事,虽然有可疑之处,但李瑛和两名弟弟勾结、门下私蓄壮士这一点,却是事实。这就足以构成大逆罪!何况,李瑛还联系朝臣,那是最使他憎恨的。张九龄是为他所赏识的人,但他必须去除,就是因为张九龄和太子李瑛之间的微妙联系;在他有生之年,绝不容许儿子们勾结大臣的。因为他自己是勾结朝中军中的权臣而发动政变得位的,为此,他很敏感。

但是,杀了李瑛,立谁呢?寿王为他所喜,可是,寿王在兄弟中排行太低,既无功勋,又没有真正的贤能表现,立这样一个继承人,别人是不是会心服?将来是否能保得住皇位?

为此,他踌躇,时时一个人闭坐在内书斋中出神,为未来的事而思索。

当李隆基闭户独思的时候,通常是不许旁人打扰他的,除了有突发事件之外,侍从决不会传报任何事情;但是,这也有例外,有两个人,可以在此时去见皇帝而不会被阻,一个是已故的武惠妃,另一个是宦官知内侍者,官右监门将军的高力士。

当李隆基尚为临淄王时,高力士就成了他的内侍,这位身体高大强壮而又勇健的内侍,还有聪明才智,他曾勤于读书,对李隆基又忠心耿耿,当年发动宫廷政变,高力士是他最得力的一个助手。二十余年来,高力士从来不曾弄过权术,碰过是非,他一切都为皇帝本身利益作打算。

现在,李隆基在书房中独想,高力士进来了。

当有外人在场时,高力士见皇帝,严谨地守礼仪,但在私室,他就相当随便,他坐下和皇帝谈话。

他关切地问到皇帝的心情,他又直率地指出:皇帝消瘦了一些,而且有些精神不济。

“惠妃死后,我的心情很不好!”皇帝说。

“陛下,死者不能复生,不宜为此而自损,老奴以为,再找一个人,以天下之大,不见得会找不到陛下所中意的人,陛下身为天子,岂可为情憔悴?”

李隆基苦笑着,起身,在书斋中来回踱步,他认为高力士之言有理,可是,他又以为,再找一个如武惠妃那样的人,却不容易。他说了。

于是高力士又笑说:“陛下,一个合意的女人,不是一朝一夕能找到的,在此之前,陛下真心喜欢的,也只有武惠妃一个,不过,以天下之大,也必不会只有一个武惠妃!”高力士说了,稍思,又笑说:“陛下,我看寿王妃杨氏,样子颇肖惠妃当年!”

李隆基想到在骊山见杨玉环的光景,面孔上浮现出愉快的笑容,但是,在一转瞬间,他因杨玉环而想到寿王,太子问题,这自然比找一个女人来得重要,于是,他收敛了笑容,直走到高力士面前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