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2/4页)

万人;在浐水两岸看热闹的人可想而知。

虽然耽于欢乐的皇帝,为政并不昏聩,他在望春楼上颁诏,将拟定的望春潭易名为广运潭——望春只是对皇帝个人,广运而是对百姓全体的。

同时,皇帝也及时升韦坚的官位,加左散骑常侍衔。

这项大工程的完成使皇帝喜悦,但朝中有几位儒学大臣对此却有不满,他们著论和上言,认为这项工程自江淮至京城数千里间,为了开河,坏人坟墓,劳役民间,并非仁政,甚至有人举隋炀帝开运河的事为鉴。

皇帝为此而发了好几天牢骚——杨玉环入宫以后,第一次看到皇帝发脾气而又自忍着不作任何处置。

但杨玉环也因此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因为发议论的人中,有她的父亲的名字在内。

这是长安的炎夏——今年的天气又特别热。

杨玉环怕热的,皇帝似乎也畏暑,他们中止了行乐而在歇暑,事实上,一春行乐,迟眠早起,五十九岁的皇帝也感到疲乏了。他需要休息。

炎夏,许多政务被搁置了起来,皇帝和杨玉环,在内苑的树荫下散步,听听音乐,好动的杨玉环于此时学习下棋和钓鱼。

她偶然想到父亲,但懒散,一下子又放开了。

杨玄璬用了不少方法想摆脱国子监司业的官位,可是,他连假借生病而弃官这一目的都无法达成。他被左右的形势所限而只能回到国子监去。

可是,他的心情凄苦,情绪在极度的不安中,当李白的清平调和宫中行乐词传唱京城的酒楼歌馆、豪家巨宅时,他无可能不知道,“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那是自己的女儿啊!“名花倾国两相欢”,也是自己的女儿啊!他为自己这样一个女儿而痛苦了。

同僚们在奉承他,而他,尽可能避免参加宴会。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听到李白的歌词。

名勋公卿,为皇帝所重的李白,处境也很快地逆转了。他的才名遭到了同时人的妒忌,而李白本身在狂豪之外又谨守自己的立场,他不阿谀一些庸俗的权贵,也懒得与有名无实或行为上有污点的人来往。

以中书舍人而主持翰林院的张垍,对李白妒忌着,但不敢轻动。另外有一位名气极大的诗人,不但妒,而且暗恨着李白,那是王维。

王维出身富贵之家,青年时有女性化的秀美,他在开元十九年应考进士,先入公主宅,唱《郁轮袍》歌,受宠。由公主全力推荐,乃得为是年进士第一,即是中状元。他能诗能文又能画,再者,他又善于逢迎,家中有钱,交游广,人缘也好,如今,他由左补阙升库部郎中,他以才名而供奉翰林,属于清贵官中的特出者,在李白没有到长安之前,王维诗名赫赫,李白一来,把他比下去了,再者,在翰林,王维当值时,应该由他执笔主写的诗文,有过皇帝指名命李白写作的事。

王维和张垍兄弟及韦济等人在朝中是一个声势很大的结合,他们取悦宰相李林甫,又结好于高力士,还有已被贬的吏部侍郎苗晋卿,乃至京兆尹韩朝宗及一部分皇亲国戚,与他们都很合得来,且有世代的交情。

李白不愿进入这一个集团,他因贺知章的关系,接近的是另一派讲求自然气度和正直的文人,如左相李适之等,文人中还有如薛挺等正派者,这样,长安的文人圈中,分成了明显的两个对立派系。

引荐李白的道士吴筠,也在翰林院中作空头学士,他看出由李白所引起的风向,他同时又发现李白虽然和许多权贵交好,但旧日长安的文士集团却对李白不相容。而这些人老于官场,深通权术和会用阴谋;吴筠发现,贺知章也被这一个大集团排挤着,而李适之的权位在增高,又为宰相李林甫所忌。显明的,他们这一个集团,不久将会受到打击。

吴筠是聪明人,在天宝二年的秋日,当李白还浑浑地在发议论和游乐逞快时,他就有了退出的策划。同样地,贺知章也有所感,他一方面希望李自去接交李林甫,但在心志方面,又不愿李白改变风格。

这是李白到长安后所引起的暗潮。

但在宫廷中,此时又是宁静的好日子,秋天来时,皇帝在秋暑日率百官祭兴圣皇帝庙(凉武昭王,李唐皇家自认是凉武昭王的后裔),中暑而病,经十日始愈,因此,宫廷中只有一次游宴,杨玉环陪了皇帝转住大明宫休养了半个月。

这时,咸宜公主借了机会,单独见着杨玉环。她来,为转达寿王的致意,同时提醒她,设法为寿王谋取太子的地位。

咸宜公主陈述:外面的情势,对寿王显然很有利,李林甫越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