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 (第1/4页)

赵匡胤沉吟良久,正色道:“立刻在汾水上搭建浮桥,大军就地撤到吕梁山间,与郭绍、向拱隔河对峙,先守住防线,等待李重进到来。”

李继勋皱眉道:“李重进知道咱们被困在吕梁山,会不会按兵不前?郭绍或是先向北对付李重进,再抽身对付我部,届时只有向关中北部山区退却,地形复杂、土地贫瘠,咱们这几万人要拖垮。”

赵匡胤道:“现在没别的办法,若是南下决战,腹背受敌必败无疑!还望李兄早作决断。”

李继勋搓了搓手:“行!马上传令下去,立刻在河上尽快搭桥。”

赵匡胤道:“连夜赶工,桥越多越好;万一敌兵来得快,则背水结阵防御。”

……绛州城门大开,刺史率官吏军民沿途跪伏在地,刺史仰望那龙纹黄稠大旗上“天下兵马大元帅郭绍”、另一行“奉召讨逆”的字,高呼道:“贼军来势汹汹,下官手中兵少,为全城百姓免遭涂炭,不得已降之……人虽降,心向大周啊……”

郭绍身披重甲,策马上前,指着地上的圆袍官儿道:“本元帅恕你无罪,官复原职安民守土,不得有误!”

“下官叩谢郭大帅大恩!”刺史不顾体面,黄土上急忙叩头。

就在这时,数骑卷起一窜黄土,从驿道上飞奔而来。一员骑士翻身下马,单膝跪倒抱拳道:“禀郭大帅,李继勋贼部正在汾水架桥。”

郭绍招了招手,覃大石急忙弯腰上前展开一副地图。郭绍拿马鞭一指:“汾水对岸是吕梁山区,李继勋意图隔河拖延时间。”他回头对史彦超道,“史前锋,你即刻率控鹤马军直率先进军。”回头又道,“马全义,你即刻率控鹤弓箭直随后。”

“得令!”“末将得令!”

郭绍又叮嘱道:“史彦超,尔等初到地方兵马疲劳,切不可轻战;到晋州后便扎营休整,等候主力。”

史彦超淡定地说道:“我明白了。”

第三百零七章 晋州之役(二)

郭绍没有在绛州停留,当天又走了二十多里;次日距离晋州仅有七十余里。

虎贲军左厢总兵力一万六千余众,其中马军七千多人、步兵九千。最后一天行军时,步兵跑得更快,马兵反而落后……出征的军队临时从禁军调用了几千匹马,骑马步兵在最后关头不用管马力,只要保存人的体力,所以骑马行军;而骑兵的战马在关键时刻马力非常重要,士卒们都不骑,宁肯步行。

及至下午、距离晋州十里。得到史彦超派人禀报,击溃叛军前锋马队。郭绍派左攸前去嘉奖,并命他就地休整,等候明日与主力一起决战。

史彦超是个职业军人,不会在战场上抗主将的命。当初在忻州追击辽军中伏,那是符延卿叫他去的。

“明日进攻敌军。”郭绍收起帐篷内潦草记录的各种消息、地图,对前来的众将说道。

跑了近千里路,通常主将会想办法先休整养精蓄锐;但郭绍已经迫不及待,他一方面担心给李继勋时间、让他把军队拉到了汾水对面不好攻,一方面也对虎贲军的战斗力有自信。

……

晋州城南,两军部署完成后,太阳才刚刚从冬天升起。弥天的尘雾让红彤彤的太阳不太清晰,周围仿佛笼罩着一层光雾。

北风刮在脸上冰冷刺骨,郭绍部正处于逆风状态,天时不太好。而且叛军以逸待劳,他刚到战场……唯一的优势是速度,军队暴露在绛州两天就全线逼近了李继勋部。

战争总是难以什么便宜都占尽。

郭绍策马上前,先眺望远处,只见汾水岸边一个大大的半方圆阵,直径估摸着有二里地。方圆阵是防御阵型,各兵种的步兵在外以方阵组大圆阵;马兵在内。因为李继勋部背水结阵,方圆阵只有半个以更大地集中兵力。这等阵型机动力极差,但防御力强。

郭绍没有系统研究过兵法阵法,但这些常规的阵营他在实战中看都看熟了。

淮南之战中南唐军野战常用方圆阵;但周军最常见的阵营是偃月阵,这次也不例外。中间步兵,两翼骑兵,兵力部署成圆弧状。郭绍的中军在圆弧内侧坐镇。

众将策马来到中军,一面回头看远处的敌兵,一面议论纷纷。

“诸位……”郭绍开口道。

众人这才纷纷转头过来。郭绍看了一眼史彦超,对他非常满意,虽然这厮态度不太恭敬,但做事还算懂规矩。郭绍便道:“一眼就看见了,敌军方圆阵防守,说明先就怕咱们。咱们跑了那么远路,难道不是为了来赢、却是千里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