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部分 (第1/4页)

吐蕃人的过度谨慎给了李涞逃命的机会,他败回长安后,为了脱罪片面夸大吐蕃兵势,哄的四宫太后惶惶不安,私下知会各家亲眷预先做准备。

城中百姓见亲贵家族尚且逃跑,更是无心留恋。长安城内本就乱作一团,此刻更是混乱到了极点。四宫太后召见李瀍,问长安是否能守,李瀍为让太后安心,表示能守。郭太后厉声呵斥道:“凤翔大败,奉天大败,清凉山下又大败,而今长安已是一座空城,你怎么守,拿什么守,拿皇帝的孝心去守吗?”李瀍大惊,不敢吭声。

王太后劝道:“城若不能守,皇帝就不要逞能,效法天宝故事,巡狩蜀中便是。”

李瀍诺诺而退,告之郭钊,郭钊道:“万万不可去成都,成都偏居一隅,音信不通,难以控御天下,不如去金商,若长安无事,则回朝,若事不可为则巡狩东都,仍能控御天下。”李瀍道:“此言甚好。着卿全盘筹划。”

郭钊人品上流,却不耐剧务,又一直做清望官,实际动手能力很差。皇帝要他谋划宫室转移,真是难为了他,一时不知所措,正当此时,李全忠部忽然渡过渭水,翻越龙首山直抵大明宫下。李全忠率甲士入宫,请求皇帝巡狩洛阳。

拱卫长安的禁军已在城西清凉山下一败涂地,长安现在是一座不设防的空城,李瀍恐拒绝李全忠引起兵变,只得暂时顺从他的意思,下诏巡狩东都,在李全忠的护卫下,先行离开长安前往东都洛阳。

在李全忠的全力举荐下,李瀍任用宰相李绛为西京留守,组织大唐宗室撤退。李绛此刻还在刘悟营中,闻讯星夜兼程赶回长安,到底还是慢了一步。

开成元年夏末秋初,初都大军攻克长安,大唐太后、嫔妃、宗室、大臣、勋贵约八千人落入吐蕃人手中。

初都不敢李瀍逃脱,遣阿杜牙率精锐万人蹑踪追踪,长安陷落,皇帝东狩,关中地裂天崩,各部无心恋战,华州、同州刺史弃城而走,追随皇帝逃往洛阳。阿杜牙兵不血刃地进入华州,面对满城财货不取一毫,补充了给养后直奔潼关而去。

军中斥候告诉他,大唐昭义节度使刘悟因为和李全忠争夺由谁来护卫皇帝东狩而在潼关前对峙,两家相持不下,竟是谁也入不了关。

擒拿大唐皇帝,立不世奇功,这才是阿杜牙的最高目标!

第685章 惊破美梦

向晚时分,薄雾生起,阿杜牙正督军行于两道山梁间的渭河古河道上,前方禀报,一座过河的木桥被人拆毁,大军过不了河。阿杜牙怒道:“无桥便不能过河,河有多深。”驱马向前去看,这河位于一处涧底,被拆毁的桥横架于山涧之上,马能渡河却跨不过山涧,故而无桥难渡河。

阿杜牙无奈只得叫出凤翔营造将王淳,令其连夜修补木桥,天明时分若不能架好桥梁,便将其军法处置了。

王淳接令郁闷无比,吐蕃人做事蛮横无理,真要误了期限,那是一定要掉脑袋的,可这山涧如此宽阔,又无趁手材料,一夜功夫怎能完工?

阿杜牙观察了地形,就在两山间最宽阔处下了营。此处系渭河故道,向下挖几尺就有水涌上来。因为水量丰富,入夜之后浓雾很快弥漫起来,夏末秋初的夜晚竟有了刺骨的寒冷。阿杜牙喝了酒,吃了肉,正要解衣休息,忽然心里咯噔一下,只觉得哪里不妥,急跳起来,抓起钢斧出了门,一支羽箭带着尖利的呼啸迎面射来,阿杜牙临危不乱,随手抓过一名护军挡在胸前,羽箭正中那护兵的心口。护兵甲厚,毫发无损。

“敌袭!敌袭!”

四周响起了警报,各部纷纷集合应战,阿杜牙转身奔回帐内取了镔铁铁骨多在手,喝令各营主将来中军会合。

但一切都已经晚了,无数的羽箭划破夜空飞进大营,四周的浓雾里鼓声如雷,似有千军万马冲杀过来。各营主将肝胆俱裂,纷纷要求回营主持应战。

阿杜牙冷冷一笑,满不在乎地说道:“虚张声势耳,四周地形不利大军设伏,必是小股伏兵骚扰无疑。我叫尔等来此,就是怕尔等沉不住气,冲出营盘去,着了他们的道儿。”

陇西地域空阔,各族都擅用骑兵作战,攻防战迅疾如风,势如奔雷,常打的异常惨烈。吐蕃人在陇西征战多年,对此异常熟悉。因此虽然遇到强敌突袭,吐蕃人还是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各就各位,严阵以待。

如阿杜牙所料,预想中的强敌突袭并没有出现,营外浓雾深重,过丈不能见人,只闻惊鼓之声,却并没有人袭来。

临战之前,人是最紧张、最兴奋的,但这种紧张和兴奋持续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