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部分 (第1/4页)

都督府和都护府都分上中下三级,渤海旧地因地域广大,故设大都护府,李遵以郡王身份担任大都护,虽无国王之名,却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李茂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

田萁在王俭的监督下与马雄安做了交割后,要求见李遵一面,马雄安和王俭商量后,安排母子二人在田萁离开龙泉府的那一天,在路边驿站见一面。右厢渤海三分台已经被陈慕阳接管,田萁的随身卫士和助手也尽数被替换,身边服侍的人全部留在渤海,只留侍女小茗一人侍奉。有衣巧率大风营女将贴身“保护”,料必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母子已有多年未见,彼此都有些陌生,相拥痛哭一场后,方才逐渐亲热起来。

李遵问母亲:“天下皆姓李,母亲为何要让儿子远离中原,来此边缘之地镇藩。”田萁道:“你在京中都听到了什么。”李遵道:“京中有传言说母亲这么做是为了舅舅,儿若不镇藩,舅舅便失去了依托,将来难免为父亲所图。”田萁道:“你愿意为舅舅受这份苦吗?”李遵道:“舅舅是母亲的兄弟,儿自然要全力维护,只是天下已定,多少降臣降将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连薛戎、刘鹗、牛僧孺都被聘为大学士,在京中安享尊荣,舅父是建国功勋,为何非要割据地方?”

田萁道:“割据地方是一家之主,在京为臣终究要仰人鼻息,人不自立是挺不直腰杆的,你舅父和母亲都不愿仰人鼻息,娘也不愿你将来仰人鼻息。”

李遵道:“父子兄弟,岂可如此生分,儿子孝顺父亲,弟弟尊从兄长,人伦大常,有何不可。”

田萁道:“今日你们兄弟亲密无间,不觉得有碍,将来呢,三代五代后,还有今日这份亲密吗?一旦有了利益之争,父子兄弟相残,怎么还能保得住这份亲情。人立天地间,贵在自尊、自立、自主,娘只想你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李遵道:“母亲的话儿一时吃不透,不过既然母亲执意让儿留在边镇,儿遵命就是。儿只担心,母亲今日的苦心终究是白费,儿如今年幼,马雄安又非至亲,儿怕自己终是傀儡,地位随时不保,儿若失势,却让母亲多年的筹划付诸流水,儿于心何忍?”

田萁抚摸着爱子的面庞,深情地说道:“为人臣为人子者只需秉持忠孝,好运自然来,娘已经为你安排好一切,只等你长大成人,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这时候,门外有人请田萁上路,母子分别在即,相拥而泣,田萁拉着儿子的手,连声嘱咐道:“母亲的这份苦心,将来你自会明白。记住娘的话,好好做个国王。”

田萁回长安后,被安排在大明宫内太液池上的蓬莱阁居住,一连数月不见李茂。

李茂这些日子不在长安,东巡去了洛阳。孟迎春欲为孟盛聘洛阳豪门之女韦氏为妻,李茂决心过去为儿子把把关。韦氏之女温良贤淑,知书达理,与孟盛性格相合,李茂很看好这门亲事。

新朝仍沿用隋唐以来施行的科举制度,并加以改革完善,孟盛已通过乡试,取得了举人的资格,来年将以贡生的身份入京参加会试。

孟迎春欲安排父子见上一面,李茂道:“不必了,明年自然就能见着。”孟迎春笑道:“盛儿学问虽好,奈何天下英才太多,我始终有些担心。”李茂道:“无妨,明年的卷子我来出,我提前让你知道。”孟迎春道:“我不要你为他作弊,盛儿的学问很好,一定能高中,给你争脸的。”又问:“他已长大成人,可否告知他真相。”李茂道:“徒增烦恼而已,留在心里吧,我左右也不会忘了你们母子。”

孟迎春道:“有时候我真后悔当初没接受你的封告,我若肯委屈一下自己,就不会让你们父子见面却不能相认了。”

李茂道:“这样也好,做皇子未必是幸,做一个受皇帝关注的普通官员,会更有作为。只是你怎么办,你还是不肯退隐江湖吗?”孟迎春道:“为了他的前程,我自会退出船帮,奈何身在江湖,有着许多的不得已,我需要时间,你不要总是催促我。”

李茂道:“我不催促你,我也知道你的难处,你还能退隐江湖……等你退隐之后就搬到长安来,我们常见面。”

孟迎春摇了摇头:“你也有许多不得已,我们母子会自己照顾好自己,盛儿的将来让他自己走,好吗?”

李茂道:“好,我答应你。”

夕阳西下,山河壮丽,李茂到了该回宫的时间,临别之际,孟迎春又道:“老夫人临终前嘱托我,要我照管好她的子孙,我原以为她说的是孟氏一系,现在想来她老人家是另有深意,我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