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并不碍事的。”照旧每人一碗汤灌下去。

其实除了赵八,其他几人都挺受用的。杜家三口今年刚来,都觉得冷得很,又干得很。方胜则是以前受过伤,伤了元气,虽说养了一阵,可是这里并不讲究这个,也就是胡乱补了一回,一入冬,照旧手脚冰凉的。如今几天汤汤水水的吃下去,几人都是好了很多。只有赵八,还是方胜看赵八被补得过于红光满面,与杜安讲了,杜安才放过他。

其实两家也不是顿顿在一起吃,原来只是过节或是哪家做了好的就叫在一起吃一顿,只是杜安感激二人照顾,炖汤的时候时时给二人带上一碗。

方胜也推辞过,只架不住杜安说不过一碗水的事罢了。等到后来,赵八见方胜手脚有了热乎气,确实有效,还特意来谢了杜安一回不提。

杜安实在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冬日的菜蔬只那么几样,他又预备了黄豆绿豆发了豆芽。将大蒜摆的整齐的放在盘子里,放上点水,搁在暖和地方,几天发出蒜苗来,又好看,又能吃。白面搁油炒了,做成油茶面,里面加上炒好的花生芝麻,饿了时候冲一碗,香甜又顶饿。花钱从别人手里收了蜂蜜,将秋天摘的山楂去胡渍了,酸甜酸甜的开胃,正好管小孩子不爱吃饭。还有那梨子,果然放的熟了,又香又甜,每天吃一个,去燥又解干。

赵八近日对杜安真是赞不绝口,他早有心给方胜好好补补,只是却不知如何下手。大补的东西只知道人参,可是那东西实在太贵,且方胜也不许,说什么虚不受补的话。

如今看杜安并不多花多少钱,各种平常的东西稍稍弄一弄,就变了样子,引得几个人都爱吃,实在让人佩服。有心要学学,只是却不是那块材料,没有那么细的心思。干脆就自己淘弄了东西来,求着杜安做了也是一样的。故此,几人越发的有口福。

杜仲平对杜安却是有些愧疚的,当初在杜家,手里并不宽裕,那么多人眼皮底下,就是有钱也不敢用。杜安不知费了多少心思才学了这些,将自己与谨儿照顾的妥妥帖帖,自己却没能好好护住他,眼看着他被人下绊子被罚却毫无办法,只能恨自己无力。可能他离了自己会过得更好,可是他却不离不弃一直跟着自己来到北方。如今自己实在不敢想象没了他日子该如何过。

还有谨儿。当初兄嫂先后离世,抛下小小的谨儿,自己多怕养不活他。小小的孩子丁点大就知道不吵不闹,让人心疼。好在如今已经离了那个地方,三人自成一家,可以自在度日,这里虽然没有南方的繁华,却自有一股淳朴自在。在这里过了几个月,几个人都慢慢舒展开了,再无杜家时的憋屈。

果然是来对了地方呢。

——————————————————————————————————————————

里正是个痛快的人,见到村里小贩越来越多,干脆在进入腊月后,把他们都聚到村中的空地去,形成了个小小的集市。

而杜仲平则惊讶的发现,在各种零碎的小东西、小零食里,他上次进城换回来的铜钱居然已经花了块一半了。只出不进不是长远之计,虽然他还有钱,但那钱是要留给谨儿以后娶媳妇用的。他立志要把钱挣回来,只是想来想去却没什么拿的出手的。

杜安腊八这天熬了香香的腊八粥,张罗着给每人喝一碗。当地的俗话“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据说喝了腊八粥就会把下巴粘起来,不怕冻掉,虽是俗话,但是天确实越来越冷了。

好在他们之前挑了一个晴好的天气,又去了趟城里,买了足够的用品,估计够用到开春去。而村里有了个小集市,买些应时的东西也不费劲了。是以,他今天才能凑够几种干果熬了粥。

杜仲平看杜安熬了腊八粥,猛然想起,如今进了腊月就离年进了,家家户户都要备年货的。自己别的拿不出手,写点对联福字的出去卖,没准是方圆几里的独一份儿呢,肯定卖得好。谁还不图个吉利呢?

只是杜仲平兴兴头头的说了自己的打算,杜安却很有点恨铁不成钢的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拿些读书人的大道理狠狠说了他一回,不外乎是些君子不行商贾事等等,就连赵八方胜都被他说的一愣一愣的。末了,杜安很镇定的吩咐杜仲平写一副寓意好的对子,几张福字预备着,他自己则装了些粥一起给里正送去。

从里正家回来后,杜安就把杜仲平体面的行头叫他穿上,屋里收拾收拾,将蒜苗充当水仙摆在书桌上,在书桌上摆上笔墨纸砚,就叫杜仲平拿着书本做用功状。谨儿则托给赵八方胜带回家去照看,屋里只留下自己照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