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页)

子果然金贵,连耕种也要比苞米、高粱的更耗力气。先要选块合适的田地,麦子不能重茬,最好头年种了豆子,肥了田,来年接着种麦子最好。要把田地深深的犁过,再把大块的土疙瘩敲碎,这可不是轻松活。

好在两家一起种,两头牲口,两套犁,比别人家更省力些。只是这样一来,四个大人都得上手,谨儿怎么办呢?

杜仲平去了里正家一趟,再次把二柱拐了回来。

王嫂子对杜仲平接了二柱去也是很欢迎的,二柱还小,放家里也不怎么放心,左右都是带到地里去的,和谨儿作伴,他还能老实些。

两头牲口架着两辆大车,车上装着种子工具,外加中午的饭食,牲口的草料。后面再跟着头小毛驴,驮着两个娃。让人见了准要笑话,这家不是去种地的,是去玩儿的吧。

到了地头,找棵大树把驴一栓,东西卸下来。郑重其事的把这些都交给两个娃娃看管。二柱把胸脯拍的震天响,保证一个麦粒都丢不了要是有不认识的人过来,他二柱嚎一声,就算大人在地那头,保管也能听见。谨儿睁着大眼睛,也跟着严肃的点头。他不但能看着东西,还把自己专用的小铲刀和篮子带来了,等爹爹他们回来,他就挖了一篮子荠荠菜了。等家去要安叔给做荠菜汤喝。

赵八他们已经把牲口套好了犁杖,抱着手看着杜仲平忽悠两个小孩儿。

杜仲平又给两个孩子预备好了水和吃的,又叮嘱一遍不要乱跑,和杜安他们犁地去了。

四个人,两个犁杖,赵八杜安在前头牵着牲口,杜仲平和方胜跟在后头扶犁。杜仲平力气小,压不下去,杜安干脆把犁杖上安的两个木板给他放下来,让他上去站着——这原来是要深耕的时候在犁杖上压东西用的,杜仲平站的平衡了,犁杖倒也不会倒。

杜安头一回犁地,慢了一些,他也怕自己走歪了,紧跟在赵八后头。挨着赵八犁过的地方走,可算不能歪了吧?就算歪了,也是赵八先走歪了,把自己也给带歪了。

一趟一趟的犁地,本来是很枯燥的事情,可是人多了,也会生出点趣味来。

赵八看着杜仲平站在犁杖上,让牲口拖着走,少不了要嘲笑几句。回头要方胜也上去试试,深耕总是好的嘛。方胜没好气的给他个大白眼。到底歪缠不过他,走累了也上去站一会儿。

等折回到地头,谨儿老远迎过来,给杜仲平喝水。杜仲平感动极了,搂着谨儿亲个没完,许诺下次集市给他买更多的玩意儿。杜安一边鄙视杜仲平被个小孩儿哄得什么都答应,一边嫉妒的要命:谨儿小白眼狼,自己做了那么多点心给他,没想着给自己预备点水,虽然自己还不渴,到底是心意不是?

谨儿从杜仲平怀里出来,又递水给杜安,杜安瞬间就把心里的小别扭抛到九天云外了。哎呀呀,谨儿还是想着我的嘛。对于谨儿想吃荠菜汤的想法,自然是答应下来了,还自动附赠点心若干。

谨儿:果然家里还是爹爹说的算。爹爹高兴什么都好办,若是不高兴,就算安叔做了再多的点心也吃不到啊。而且,我和爹爹最好了。

到了中午歇晌的时候,几人围坐,等着吃饭。杜安自带了个火盆,架上瓦罐,里头装着的是熬好的鸡汤。这鸡汤的来源还是二柱他爹贡献的肥鸡。原本,里正家送来的两只鸡是想留着养的,也好满足一下谨儿想每天拣鸡蛋的愿望,可是没几天,一不小心就能踩到的鸡粪、差点被鸡吃了的菜苗就让杜家两人受不了了。两只鸡只过了几天好日子就做了杜安刀下的亡魂,祭了几人的五腑庙。

大人当然吃什么都行,小孩子可得吃点好的。杜安拿了把面,给两个小的煮了鸡汤面,还加了点谨儿荠菜进去。至于大人,吃着头天晚上做好的面饼,就着剩下的面条汤和咸菜,吃的也很香。

二柱彻底倾倒在杜安的鸡汤面之下。农忙开始,谁家还有余力好好做饭啊?真是跟着谨儿,有饭吃啊。第二天一睁眼就往杜家跑。

先种了两家的麦子,接下来种苞米和高粱就没那么讲究了。虽然也是好好耕作,却没有种麦那样把地里的土整的面粉样的细。只是种这两种庄稼,垄台要起得高些,垄沟要犁得深些。赵八还在地头拿镐头勾了点甜秆种进去,留着夏天铲地的时候就能吃了。

主要的粮食种完了,就要闲情种些豆子,花生之类的。赵八看着杜家的黄豆、绿豆、红豆、花生、芝麻简直有些眼晕,怎么种个地也有这么多花样啊?

当然,少不了土豆这一新品种。方胜见了分下来的土豆栽子,才知道原来此豆非彼豆。各家分到的都不算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