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2/4页)

我,有一下没一下的在后背拍着,“嗯,鹊儿怎么看?”

“呃……周肃夫虽是能臣,却没有柱国的气魄。”我想了想,沮丧的摇头道,“问题是景元觉这个人,我看不透。他明明就精得要命,可好像又什么都不在乎,简直……简直就像,在拿这些大事玩一样。”

闻哥听着听着,听到最后一句,哑然失笑。

“你看不透,才不奇怪……呵,说实话,从小四弟他就很奇怪,既不和我和太子亲近,也不和三弟五弟交好,才华是有的,但在诸皇子中并不突出,除了舅父周肃夫在朝中任职以外,他也不曾结交外臣,也好像不怎么关心朝政,功课是不差的,但要说起钻研学识总是心不在焉,给人的感觉……就是可有可无的一个小孩子。”

不是吧……我骇然的摇头,景元觉登基时也不过才十五岁,那他得多小,就开始有计划的默默藏起锋芒?

使劲甩头,我问,“是周肃夫,教他如此行事的?”

“也许吧。”

既然不和外臣结交,就只有这种可能,可若是当真,这样的甥舅两人……

“那如今他们相争,鹿死谁手?”

“鹿死谁手……”

闻哥收起笑容,沉吟起来,“周肃夫这么多年在朝中经营,肯定有所准备,但四弟为此事蛰伏了四年,既然发难……我想他必是时机成熟,要有所作为。”

我紧张起来,不觉紧紧抓住闻哥的手。

之前多少怀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情,一旁看着热闹,现在体会到那种风雨欲来的压力,才知道自己简直是站在风尖浪口,岌岌可危。

那“隔岸观火,两不相帮”的八个字,分量一下子重了起来。

闻哥安抚的拍拍我的手背。

“你知道,我朝天下兵马三分,四弟手上十五万,乃镇远大将军武国辉所统,现尽数陷在北境,一时难以调回;齐国公府掌十五万,奉太宗令无大战不轻动,近三十年按兵不发,算是中立;剩下那只,传言当年周家从元广手上夺取后就落在周肃夫手里,这么多年也没人见过。”

这件事倒是第一次听说,还有几分狐疑,“外戚不掌兵权,周肃夫真有虎符?”

“不知道。但他们甥舅二人能四年相安无事……”

相互制衡。

我恍然惊觉,深以为然,“有道理啊!”

“当然有道理了。”

闻哥好笑的敲我一脑门,“你以为,范师傅平时都在忙什么?”

我终于有点知道范师傅在忙什么了。

闻哥继续说下去,“如今元觉借安排你们三个借小内阁发难,一下把难题丢到了周家头上,是步变被动为主动的巧棋。不任职,周肃夫统领百官,顶着祖宗法制不能违,如今任职了,就是给自己安排了三个……嗯。”

“老鼠屎。”

我替他简而言之。

“呵呵,三颗老鼠屎,”闻哥忍着笑,“总之未来复杂难料,但虎符不动,则杂而不乱。”

当年先帝突然驾崩,皇子相残,血染太极殿,大权几日数度更迭,京中人人自危,但我覃朝安全却从未被祸及——因为当年太宗三分天下兵权,皇家两分南北军,齐家一分神策军,齐家历经紫禁城内风雨却巍然不动,执掌十五万神策军,中流砥柱,皇权争夺党派相伐,外敌亦不敢犯我。

“虽然说现在景元觉势孤,但有齐家和太后在,皇后又无出,周家的地位和景元觉的皇位联系在一起,他就不敢玉石俱焚的弑君,公然造反,也师出无名……景元觉赌的,恐怕就是他立于不败之境。”我喃喃道。

“我以为四弟的意思,确是不想兵戈相见,而想要周肃夫平稳淡出。”闻哥看了我一眼,有些犹豫。“虽然如此,如今多事之秋,他恐怕也是自顾不暇,即使看重你,不动你,有什么万一,你也只能自保。”

“知道了。”

“鹊儿,别这么不以为然,”他犹豫一会,眉毛都拧成了两道曲线,才又开口,“……不想做了,就早点找个借口辞官吧。”

暗叹不己,还说我心软,闻哥遇见了我的事,才是心软得毫无原则。

“说什么呢,我这才作威作福几天啊?”

他眼中顿有几分愠色,声音也沉了下来,“你就作威作福到,自己弄到躺在这半死不活的?”

“……那是我装的。”

“是啊,”他恨恨的瞪我,“拖了这几天,以后你也不用进宫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