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2/4页)

小六苦着脸摇头:“看见是看见了,可老爷,小六不识字啊。”

“那,仪仗旗上有什么图案?”

“是个黄底黑凤凰鸟,老爷。”

能用黄底黑凤的,只有皇后和皇太后。

“先头车驾几匹拉车的马?”

“噢,这个我清楚,两排骈三,一共六匹。”他还补了一句,“都是溜黑的乌云踏雪啊,贼有精神头。”

“当然神气,”我笑笑,出巡能用六乘的,只有天子和皇太后正驾。“那是太后的凤仪嘛。”

听我这么说,小六来了劲头。

“哦,那小的可知道了,这太后娘娘一准是去西面的汤泉宫了。京城的人都知道,每年冬天这宫里的人上汤泉宫去寒,这当官的去汤泉宫外面的汤泉镇别馆过冬,到时候啊,城西道上送瓜果蔬菜的大车每天来来往往,都赶着往那边送了。我说今天这太后的仪仗啊还好,到时候皇上过去,可不是要十几里长,封道半天?”

小六直咂嘴。

“哪有那么长啊,又不是军队出征。”

我笑道,小六摸摸头,嘿嘿露出一颗虎牙。

“往年太后也是这个时候过去吗?”

“没吧,往年大队人马总要过了大雪的,今年这才过了立冬没几天。对了,老爷您过几天不会也跟着皇上过去吧?”

我摇头:“今年皇上怕是不会过去过冬了。”

“为什么不去?今年天不是蛮冷的吗?”

“因为……”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释所谓太后出门避嫌,皇上正好同室操戈,我岔开话题,“六啊,时辰都过了好久了,我怕陈大人等急。”

小六还是对他职业性的话题比较感兴趣,立刻跟我保证道:“耽误不了多少时候,您瞧好吧,一准马上就赶到。”

“好,就看你的了。”

外面冷风跟刀割似的,我缩回车内,忙着把门帘车帘统统塞严实。

江左四俊

四条巷。

巷里只陈大人一家官员府邸,因而小六赶车进了四条巷,陈府门房立刻就跑进去通报,等我下车站稳脚跟,陈大人清瘦矍铄的身影已经出现在门口了。

我拜了两拜,起身道:“陈大人,苏鹊冒昧,前来拜访了。”

陈荀风退了朝服,穿一件青淀貔貅暗纹的褂子,可能是匆忙出来,连外袍都没披。再看我,整个一个被拾翠裹的粽子。

“苏大人,请。”

陈大人没有说客套话,淡淡一笑,长臂伸展,将我迎进府内。

陈荀风领我在他府上转了一圈,因为我拜帖中写的是对陈大人的妙笔丹青仰慕已久,希望能到他府上一观,最后他引我进了后园。

陈荀风走到小径尽头的末端,站在一片湘妃竹中,将那隐藏在竹林后几不可见的“洗墨斋”指给我看。

“小小陋室,让苏大人见笑了。”

“晚生仰慕已久,陈大人切莫过谦。”我拱手道。

他淡淡笑着点头。

聊了许久,凡是听到这种场面话,他都只是一笑带过,即不推辞,也不回敬,这种态度虽说没有错,但却实在不像个为官十数年的大人。

不如说更像个纯粹的文人。

而且非要形容的话,给人的感觉……

我看了一眼那遍布后院密密丛丛的湘妃竹,不由释然。

年轻时,他应该是属于极清秀的那一类人,现在的眉眼间虽然带上了岁月洗涤后的沧桑,鬓角也染上了点点斑白,却丝毫不损其温文尔雅的气度,反而更有点苍郁幽古,深远沉静的味道。

谦谦君子,行止如竹。

陈荀风已然打开画室的门,站在外面,请我先进。

传说这个独立在后园一角的画室是他最看重之地,从不轻易带人参观。甚至当年先帝特地来陈府寻画时,陈荀风都不曾开启,最终令先帝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传为一则很是有名的逸趣。

我不知究竟是何德何能,能有兴得他亲领观瞻,一睹“洗墨斋”的奥妙,哪里还敢再托大半分。于是站在陈荀风后面再度拱手:“苏鹊不情之请,能有今日之荣幸,已成人生一大愿矣。”

言罢,伸手,仍请他先进。

陈荀风又是淡然一笑,先跨步进了内。

传说中的画室,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东侧一张案几,西侧一墙书柜,正中一道四屏屏风,上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仔细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