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叶轻霄紧握双拳,不发一言。但从那双坚定而决绝的眼眸中,楚傲寒明白了。倘若东越的江山毁在叶轻霄手中,他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殉国。

那一瞬间,楚傲寒忽然觉得一阵寒意直窜心头,心里的感觉太复杂纷乱,让他不知是喜是忧,但作为一名帝王,他明白他该怎么做。即使叶轻霄因此殉国,他也必须毫不犹豫去做,而且不会后悔。

至此,叶轻霄已失去了食欲,只是拿起桌上的酒慢饮,楚傲寒知道他心里忧郁,便不再打扰他,只是静坐在一旁与他无声对饮,直至酒罄。

康王叶辰夕把带来的一万东越兵留在青河关休整,他只带了三千卫队和沈曼回到泰京,向楚傲寒献上了郭可夫的首级。楚傲寒大悦,当众许诺要助叶辰夕回国夺位,并把他九皇弟的睿王府改成康王府赐给叶辰夕,封沈曼为威武大将军,仍领跟随叶辰夕叛逃而来的一万士兵,守卫青河关外的项城。

圣旨一下,立刻有朝臣上奏折阻止,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兵科给事中闻巧雷,此人的言词刻薄毒辣,让人读之汗颜。楚傲寒开始的时候不予理会,但此人仍然不肯死心,一而再地上奏折弹劾叶辰夕和沈曼,楚傲寒终于忍无可忍,把他斥了一顿,罚俸半年,事情才告一段落。

从此以后,朝中上下都知道闻巧雷和叶辰夕、沈曼不和,这件事很快便成了百官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但对叶辰夕而言,这只是小事一桩,不痛不痒,他自从回到旭日国之后,便终日躲在康王府里借酒消愁,两耳不闻窗外事。

自那天对饮之后,楚傲寒一直没再出现过,他是个冷静的皇帝,即使偶尔情不自禁,却不会允许自己冲动太久。

这些天一直由候安守着叶轻霄用膳,更方便叶轻霄与摘星阁联系。这天,当候安摆好了膳食便恭敬地退到一旁,时刻注意密室门口的动静。

叶轻霄照旧先打开酒壶里的机关,果然看到里面有纸条,抽出来一看,纸条竟然有两张。他先打开其中一张,仔细看完摘星阁的消息,又思考片刻,才伸手摊开第二张纸条。

细薄的纸条里只有两个字:等我。

没有称呼,没有署名,只有短短的两个字,但叶轻霄一眼便认出这是叶辰夕的字迹。他全身一震,用手指细细摩挲着那两个苍劲张狂的字,喉咙和心口都涌上一阵暖意,久久无法缓过来。

他和叶辰夕一起长大,为各自的信念斗了多年,又被爱恨情仇纠缠了半辈子,两人之间的牵绊复杂得甚至连他自己都理不清。他一直知道叶辰夕对他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但他一直刻意忽略,甚至一手促成两人渐渐疏离的局面,杀母之仇、权力之争、甚至兄弟血缘,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横垣在他们之间,所以他从来不敢多想。

直至两年前,山洞倾塌,叶辰夕为救他而被埋。那一瞬间,他心里的某个角落也随之倾塌,他知道,以后再也不会感受到那束穿越人群一直追逐着他的深情目光;再不会有人在雨中为他撑伞,跟他说:“如果父皇要杀你,我会为你求情”,他开始懂得了寂寞,他甚至为了叶辰夕而放弃了一直坚持的复仇,放过了珑太妃。

即使后来重遇叶辰夕,他也一直宛如梦中,直至这两个熟悉的字映入眼帘,两年多来隐忍在心头的寂寞都仿佛被这两个字融化。即使叶辰夕失了忆,对他诸多误会,他仍然感谢上苍。

不舍地仔细摩挲着手中的纸条,然后放在盒灯里点燃,一瞬不瞬地看着手中的纸条变成灰烬,他才轻声低喃:“我等你……”

冬至过后,叶幽然以派了使者到旭日国,要求把叶辰夕和沈曼押解回国,使者态度强硬,并扬言若楚傲寒不肯妥胁,东越国便以铁骑踏碎旭日国的半壁江山,亲自到泰京抓人。

同时,东越国已在边境阵兵五万,雄视绝塞。旭日国朝中一片人心惶惶,若是以往,先皇旧党定会坚决要求楚傲寒把叶辰夕和沈曼押解回东越国,但如今清算之声甚嚣尘上,他们自然不敢多言。

于是楚傲寒一锤定音,婉拒了东越国使者的要求,并扬言旭日国海纳百川,只要敌国将领诚心来投,旭日国绝不负他。

叶幽然处事向来雷厉风行,谈判决裂之后,他便下令边境的五万东越军攻打青河关,一时之间,千里狼烟,边声沸腾,旭日国边境的大批百姓北上避难,道路上哭声震天。

消息传回朝中,百官震惊,那天的早朝吵闹得像菜市场,最后由兵部尚书朱谋提议“以东越人打东越人”,让叶辰夕领兵出征,由此试探叶辰夕和沈曼的忠诚。这个提议得到了大部分官员的支持,并很快得到了楚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