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 (第2/4页)

迈壮阔的胸襟与情思。他的诗歌往往于儒雅中时时溢出豪放与洒脱。如《蒲剑》诗:“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菖蒲本是一种有细长型叶子的植物,作者看到的菖蒲却化作寒气袭人的三尺青锋,眼前景变成杀气腾腾的战场;而“销尽锋棱恨转多”一句抒写了作者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贯云石儒、佛、道兼修,早已参透生死。他隐姓埋名,易服藏迹,定居在钱塘(今杭州)正阳门外,靠卖回药为生,与友人或参禅论道,或吟诗弄曲。明代文学家李开先的《词谑》记载了贯云石的一则轶事:“一日,郡中数衣冠士游虎跑泉,饮间赋诗,以‘泉‘字为韵。中一人,但哦‘泉、泉、泉……‘,久不能就。忽一叟曳杖而至,问其故,应声曰:‘泉、泉、泉,乱迸珍珠个个圆。玉斧斫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众惊问曰:‘公非贯酸斋乎?‘曰:‘然、然、然。‘遂邀同饮,尽醉而去。”1324年,他刚三十九岁便病逝于杭州,临终前口占一首《辞世诗》:“洞花幽草结良缘,被我瞒他四十年。今日不留生死相,海天秋月一般圆。”诗中没有丝毫悲凉之气,他置生死于度外的超脱与自信、达观与幽默却长留人间。

贯云石的词今存2首,其一是《水龙吟…咏扬州明月楼》:“晚来碧海风沈,满楼明月留人信。璚花香外,玉笙初响,修眉如妒。十二阑干,等闲隔断,人间风雨。望画桥檐影,紫芝尘暖,又唤起,登临趣。回首西山南浦。问云物,为谁掀舞?关河如此,不须骑鹤,尽堪来去。月落潮平,小衾梦转,已非吾土。且从容对酒,龙香涴茧,写平山赋。”这首词描绘了明月楼巍峨秀美的景象,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所思所感,颇为后世文人所称道。

由于家学影响,贯云石的孙女也能写诗填词。《元史…小云石海涯传》载:“孙女一人,有学识,能词章”。可惜,史书上未留下这位女诗人的名字和作品。

萨都剌(1300?—1355?)字天锡,号直斋,元代回族(蒙古族?)诗人。他出生于代州(今山西代县),因代州古称雁门,遂为雁门人,其诗集名为《雁门集》,存诗700余首,词15首。萨都剌以写宫词、乐府诗著名,如《芙蓉曲》,这些作品受晚唐李商隐、温庭筠诗风的影响颇深。萨都剌一生遍历南北各地,他的记游写景诗较多,诗风雄厚、沉郁、清丽兼备,如《上京即事》:“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萨都剌也善于写词,《满江红…金陵怀古》和《百字令(念奴娇)…登石头城》两首词被广为传诵。如《满江红…金陵怀古》:“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蛩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词人面对古今兴替、人事变迁,不禁怀古伤今,感慨万端。如《百字令(念奴娇)…登石头城》:“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月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作者登高览景,吊古伤今,情调苍凉,笔力凝重,人生无限感慨寄寓其中。这两首词流传很广,至今仍传诵不绝。

泰不华(1304—1352年),一作达普化,字兼善,元文宗赐名泰不华,蒙古族。世居东北白野山,其父塔不台因任职台州录事判官遂居临海。因父早亡而家道中落,被当时名儒周仁荣收养。延祐八年(1321年)参加江浙乡试获第一名,次年京试高中状元,年仅18岁。泰不华有诗集《顾北集》,今存诗25首。其诗多酬答唱和,如七律《赠坚上人重往江西谒虞阁老》。《元史…泰不华传》“泰不华,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初名达普化,文宗赐以今名,世居白野山。……家贫,好读书,能记问。集贤待制周仁荣养而教之。年十七,江浙乡试第一。明年,对策大廷,赐进士及第,授集贤修撰,转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元年,除绍兴路总管。革吏弊,除没官牛租,令民自实田以均赋役。行乡饮酒礼,教民兴让,越俗大化。”除诗歌创作外,其书法作品也冠绝一时,被历代鉴赏家视作珍品。

迺贤(1309—?)字易之,号河朔外史,突厥合鲁(葛逻禄)部人。其家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