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封堵管涌 (第1/2页)

洪河里的水位再升高4米,就达到了警戒水位。 29点3米这道红线,是文家坝开启的标准,也是整个蓄洪区启用的标志。 洪区镇政府的人都知道,根据当前的雨情,泄洪区启用,可能会变成现实。 时时掌握水位的陈恩奎,已经将情况电话上报县里,并请求了援助。 而其他领导,也都将电话打到了下面的各个行政村,说明了当前的水位情况,要求沿堤的村子派出抢险人员,并安顿好其他村民。 下午两点多时,苏昊跟着的小队中,走在前排的一人突然喊道:“不好,是管涌。” 正在低头查看大堤的苏昊猛地抬头看向前方。 在右前方的大堤外的地面上,距离大堤根部约十来米的一处洼地,正在汩汩地向上喷射着泥水。 那浑浊的泥水,好像喷泉一般,水柱竟然达到一人来高。 所有的人,都立马行动起来。 苏昊跑到大堤下面的一堆垒起来的稻草袋旁,扛起一袋就向管涌处跑去。 在距离喷水处三步远的水滩上,苏昊将稻草袋扔在了水里。 就这么几分钟的功夫,原本胳膊粗的水柱,就扩大到碗口粗。 苏昊抬头冲一个青年喊道:“李军,你赶紧去喊一队过来支援,然后再去镇里,把二组的人也都喊过来,叫他们多带些稻草袋。” 李军刚要搬起一个草袋,听到喊声,便答应一声,向大堤上面跑去。 每年农闲时,洪区镇就会面向群众收购稻草袋。 蓄洪区内水网纵横,很多百姓也都会种上一季春季水稻,家家户户也都有一个大大的稻草垛。 因为镇里每年都会收购稻草袋,所以几乎八九成的村民,都会编制稻草袋。 每只稻草袋的收购价很便宜,仅为一毛钱,但需求量很大,镇里每年至少会收购三四十万只。 大部分草袋,会装满土,就近码放。镇里则会库存个五万只左右。 这笔钱虽然不多,但也多少能帮百姓增加点收入。 一般情况,夫妻俩合作,一人搓绳,一人编织,每天能生产十五六只草袋子。 有了草袋子之后,镇里还会组织各村村民就近在各处大堤附近取土装袋,码放在大堤上下。 别处的大堤,为了防洪,那些草袋石块都是码放在大堤上面。但在蓄洪区内,情况却有所不同。 在洪河大堤这边,码放在大堤上的草袋仅仅占到四分之一左右,更多的则是码放在蓄洪区这一侧的大堤根部。 而在蓄洪区大堤那边,则是将更多的草袋子码放在大堤外侧根部。 这是因为蓄洪区的整个大堤,每年都会检修,几乎不会发生溃堤,但会出现漏水和管涌。 因为暴露在外面,经受着风吹日晒,而草袋的抗风化能力又差,所以蓄洪区内的镇政府才每年都会大量收购草袋子。 苏昊带着这小队的十多人不停地来回奔跑,将存放在附近两百米内能搬运的土袋都堆在了管涌处周围。 因为每年镇里都会组织人手灌装草袋,堆放在大堤下面的草袋子其实很多。但草袋子的强度低,抗腐蚀风化的能力也太差,别说往年的,就连今年的一些草袋子都是一搬就破。 此时,管涌处的水柱不但没有变小,反而更粗更高了。 看看倾盆般的暴雨,苏昊清楚,这是因为洪河的水位还在上涨。 连续十多分钟的忙碌,这十多名壮汉都累得气喘吁吁,双手掐腰,上身微欠,站在原地歇息。 喘息不过半分钟,所有人便不再歇息,继续跑到更远的地方搬运草袋。 幸好,不到两分钟后,另一个小队的十多人赶到,加入了堵漏行动。 然而十多分钟过去,管涌依旧没有堵上,而且水柱的粗细依旧在扩大。 包括苏昊在内的三十多名抗洪抢险队员都累得有点精疲力尽了。 也就在这时,苏昊看到暴雨中好几辆车在大堤上从远处驶来。 车辆停下,呼啦啦下来好几十号人。 苏昊喊道:“土袋子不够,一部分人赶紧装土,另外一部分人从远处扛袋子过来。” 喊罢,苏昊就向远处跑去,抓起一个装满土的草袋就扛在肩上,向管涌处快步走去。 苏昊没注意的是,此时,从后面车辆上下来几个人,拿起相机,对着正在忙碌的众人“咔咔咔”地拍起照来。 正在低头扛袋子的苏昊并没有注意这些记者,即便是他看到了,也无暇理会他们。 二十多分钟后,在六十多人的全力忙活下,管涌终于被堵住了。 看看手表,此时也快到了第二组值班的时间,苏昊便让第一组的人回去休息,随后安排第二组的人分开巡查大堤。 在苏昊分工完之后,那几名记者打着雨伞围拢上来。 “同志,请问你怎么称呼,你是你抗洪抢险队的负责人吗?” 苏昊刚才扛土袋时嫌穿着雨衣碍事,早就把雨衣脱下,所以大家也都看清了苏昊的面容。 苏昊点头回答:“是的,我叫苏昊,是洪区镇抗洪抢险队的队长。” “苏队长,你看起来很年轻,请问你多大?” “二十一,刚参加工作一年。” “你工作不到一年就成为责任重大的抗洪抢险队队长,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