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人事冻结 (第1/2页)

陈恩奎看了一圈在座的镇级干部,说道:“各位,蓄洪区内的水退了,咱们的压力也随之减小了很多。当前,因通往各村的道路被水泡了近一周,太过泥泞而无法通行,暂时是没法下乡的。前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这几天正好调整一下,养精蓄锐,为几天后的工作开展做好准备。接下来的工作,则由爱国镇长进行安排。” 刘爱国随后说:“虽说这几天算是休整,但还是有不少工作要做。首先,还是受灾村民的慰问工作。经过前几天陈书记的亲自带队慰问,村民的情绪已经基本平静下来。虽然接下来这几天,虽然我们无法前往,也要要求各村的干部,持续对这些家庭进行关注,了解他们的需求。这项工作,由副书记吴凤超同志和组织委员胡长清同志,以及镇委委员王东海同志主抓。” 吴凤超、胡长清、王东海三人均点头同意。 刘爱国继续说道:“其次,还是防疫工作。水虽然退了,但防疫工作依旧不能疏忽。这项工作由宣传委员方梅同志和副镇长李国庆同志负责。” 方梅和李国庆也都点头说:“好的。” “第三项,则是统计工作。需要副镇长苏华平和苏昊两位同志让农经站把各村每家每户的物资库存情况统计出来。特别是粮食,不能有错,要落实清楚。” 苏华平和苏昊均点头回应:“镇长,没问题。” 陈恩奎最后说道:“昨天,县委林部长亲自给我来过电话。她说,鉴于高大鹏的交代涉及面很广,且涉及到多位县领导,市里已经下发了冻结临河县干部调整的通知,只准降,不准上。所以,大家的任命暂时还下不来。我希望,诸位不要因此影响情绪,要一如之前一样,认真地工作,不要出任何差错。” 刘爱国说道:“书记,没关系的,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和以前一样认真工作的。” 吴凤超也表态说:“请书记放心。 其他人也纷纷表态。 苏昊也在最后表态说:“书记,多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看重。无论是否晋升,我都会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 陈恩奎点头,脸色露出微笑,“很好,正是因为大家认真工作,真心帮助群众,才能在这次出现群众伤亡事件后还坐在这里。另外,大家想必也都知晓了方桥镇和于集镇的情况,他们哪里的伤亡情况更严重,因此也有干部受到相应的处分。说起来,还是要感谢苏昊,否则,在座的不少人可能都会受到处分。” 众人的眼光都看向苏昊,微微点头表示感谢。 苏昊连忙笑着一一回应。 陈恩奎看向苏昊,说:“特别是苏昊,学历高,见识广,理论水平高到已经获得了省领导的表扬,我可是把带领洪区镇人民致富的希望,大都寄托在你身上了。希望你像你昨晚说的,真正让洪区镇改天换地。” 苏昊一脸郑重地说:“书记,自决定来洪区镇,我就在想着利用自己的能力,使偏远落后屡遭洪水之患的洪区镇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次党建试点项目在洪区镇的开展,也算是有了起步资金。我力争在两三年内,就让洪区镇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陈恩奎看着眼前这位年轻得不像话的青年,心中很是感慨。 他见过的在洪区镇政府待过的干部,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但没有一个像苏昊这样的,年轻,敢干,不但学历高,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也都很高,做实事时还十分认真仔细。而且,这个年轻人还很会为人处世。 在陈恩奎的眼里,苏昊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基层干部。 改革开放这十来年,也是他来到洪区镇的时长。当时,他也曾想着通过改革使洪区镇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 只是,他那时仅仅是个位置最靠后的副镇长,几乎没有任何权力。 七年前,当他因为在抗洪抢险中的积极表现一跃升为镇长时,而镇上那时也有了上面下拨的一笔救济款。 本以为大权在握,可以实施自己的想法时,他才发现,一直待自己不薄的老书记因为思想太过保守,喜欢吃喝,反而成了最大的掣肘。 当两年前自己成了书记,成为了洪区镇一把手后,他的斗志几乎已经被消磨殆尽。 最关键的是,镇里实在是太穷了,只能勉强维持政府班子的正常运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也没什么好办法。 没想到,眼看退休在即,镇里来了个大学生。 而且,就是因为这个大学生,洪区镇竟然能得到省里的试点项目。 所以,陈恩奎决心在退休前,尽量把苏昊推到镇一级领导的位置上。 如果可以,甚至尽量使其当上镇委委员。 从书记办公室出来后,苏昊来到一楼的党政办,将徐霞喊了出来。 两人来到楼前的广场上,徐霞一脸的疑惑,“什么事这么神神秘秘?” 苏昊笑着说:“徐姐,我想请你帮忙办件事。麻烦你问问李秀文,愿不愿意和苏华平交往?” 徐霞笑了,“这种好事我当然愿意做,你放心,一会我就去问问。” 回到农经站,苏昊给姐夫季东来打了个电话,让他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