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初步人事讨论 (第1/2页)

林琳从里面取出一份三张订在一起的纸放在了张建国的面前,然后又取出两份,一份递给孙德文,一份留在自己手里。 这三张纸上的内容都为印刷的。 在这个年代,电脑远未普及,更没有微软系统。因此虽然县委县政府里都可以进行电脑打字,但速度很慢,一张简单的任命文件,都需要专业的打字员打上半天的时间。 除了正式的文件外,需要好几份的资料,要么用丝网印刷,要么用复写纸手写。 这三张纸上的内容需要给不少人观看,就采用了刻板印刷。 林琳说:“书记,这只是我和孙书记暂时拟定的名单,还需要你和王县长把关。” 张建国点点头,拿起纸张仔细地翻看着。 纸张上罗列的很详细。 最上面是目前空出的岗位,后面的括号里是暂时拟定此岗位的人员姓名,现任职,政治面貌等简单介绍。 在第二三张纸上,则是拟任人员的详细介绍。 足足过去二十来分钟后,张建国才抬起头说道:“你们工作提前做了,还做的很细,很好。只是其中部分还需要调整。” 张建国随即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复写的稿纸推到二人面前说:“这几个人需要安排。” 孙德文拿起看来一会,随后递给林琳。 孙德文的心中非常恼火,他没想到这个新来的书记这么贪婪,竟然要一下子从丘北及市里安排过来这么多干部。 你们堵住这些县级干部的进步之路也就算了,谁让书记和县长都出问题了。 虽然那个阴名位是外面来的,但聂涛和前组织部部长可是正儿八经的本地人,所以临河县干部虽有怨气,也自知理亏。 本来,该自己上位,最起码该升为县长。但他也知道,自己最大的劣势就是年龄,再有一年就该退休了。所以,孙德文也就没啥情绪,认命了。 但你们还要阻挠本地年轻干部的晋升路,这就太过分了。 其实,林琳的心情和孙德文差不太多,只是她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临河人,所以就远没孙德文那么生气。 看到林琳将稿纸放在了桌上后,张建国问道:“说说你们的看法。” 林琳看了一眼孙德文,然后看向张建国,“书记,一下子从外面调过来四名正科,七名副科,没那么多岗位。” 张建国低头看向那张拟定的任命名单说:“这份名单里,有不少人不具备提拔条件,那就暂不提拔,待以后有机会时,再行安排。” “书记,不知哪些不具备提拔条件?”孙德文问。 张建国抬起头看向孙德文,面无表情,语气平淡地说:“不少都不太具备,我就不细说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这个苏昊,参加工作不满一年,实习期还结束,而且他还只是预备党员,这就准备任命为洪区镇镇长,实在是不妥。这种破格提拔,必然会遭人诟病,后患无穷。” 孙德文呵呵一笑,说道:“这点我和书记的意见不同。恰恰相反的是,我认为,这份拟任命名单中最正确的就是关于苏昊的任命。” 张建国心中微微一怔。 孙德文这态度虽然很好,但说出的话简直就是在打他张建国的脸。 他知道这次市里对临河县书记县长的任命,必然会导致临河县本地干部的不满。 但这任命,是市里的决定,而且准确地说,挡你孙德文路的,应该是王华清吧? 接下来再看看林琳这位组织部长的态度。 张建国随后看向林琳,淡淡地问道:“林琳同志,你什么意见?” 林琳正视着张建国的眼睛,语气淡然但却很是坚定地回答:“我和德文同志的意见一样。” 张建国心中暗恼,看来临河县本土干部的意见很大啊。他左右看看两人,问道:“理由?” 林琳回答道:“首先,苏昊是临河县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从名牌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高材生,而且还是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乡镇工作的。第二点,苏昊的理论水平很高,在省委党建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并因此引来了省委组织部的党建试点项目。第三,苏昊在抗洪抢险中及时提醒,避免了十多人的死亡和几十人的受伤。第四点,苏昊在抗洪抢险中和党建试点项目的开展中,因表现极其优秀,而得到了省委常委,省组织部部长陆风同志的表扬。第五点,苏昊的事迹被省报点名表彰。第六点,当时因处在抗洪抢险期间,苏昊已经被临时任命为副镇长。综上所述,我和德文同志认为,按照上级提出的提拔培养年轻干部的精神,苏昊完全符合条件。” 林琳说完,三人都不再说话。 张建国这才想起了这个苏昊是谁。 当初他确实看到了省报表彰苏昊的那篇文章,但事后就忘记了苏昊的名字。毕竟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还入不了他的法眼。 张建国来自丘北市,不同于来自市直机关的王华清。 王华清能隐约记住苏昊的名字,是因为市直各单位曾因此学习了两天的关于深入群众的相关文章。 等了半分钟,看到有些冷场,林琳再次说道:“关于苏昊尚在实习期且还不是正式党员的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