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越俎代庖 (第1/2页)

7月31号,洪区镇政府召开了新班子的第一次党委会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商议苏昊提出的【洪区镇三年发展规划】以及一众干部的人事任命。 洪区镇这么多人得到提拔,自然空出来很多岗位,而基层干部也想进步。 苏昊因为还不是正式党员,本没有资格参加这次会议。但鉴于这份报告是苏昊提出的,又因为他的常务副镇长职务,这就需要苏昊必须列席。 既然苏昊列席了,陈恩奎随决定,将党委会改成党委会扩大会议。所有的非党委委员的副镇长,都列席会议。 首先,陈恩奎汇报了当前洪区最紧要的灾后重建工作。 这项工作之前由刘爱国吴凤超主持。在县领导来之前,已经知道刘爱国吴凤超都将被调走的陈恩奎,召集确定还留在洪区镇的苏华平苏昊和两人做过交接。 陈恩奎表示,因为曹镇长刚来,不熟悉情况,而这项工作又迫不容缓,所以将由他和方梅、苏昊、车洪军和汪敏清五人负责该项工作。 接下来,就是第一个议题。 就是对增设工业管理办公室以及对这份【洪区镇三年发展规划】报告的进行表决。 陈恩奎说:“设立工业管理办公室,在咱们临河县各乡镇中,是从没有过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各乡镇的工业基层太薄弱,也因此没有得到各乡镇政府的重视。苏昊同志提出,要想使洪区镇百姓走向富裕,单单靠农业,是很难做到的。洪区镇政府必须因地制宜,找出适合洪区镇发展的道路。” 陈恩奎喝了口水,继续说道:“苏昊同志经过几个月的深入基层调查,经过认真思考,提出来洪区镇的发展规划。昨天下午,已经分发给你们,人手一份。在这份规划中,苏昊同志提出来几条道路。” “第一条,就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并据此逐渐展开下游食品加工。从党建试点项目上,大家应该都能认识到,养殖业确实符合洪区镇。因为洪区镇有着广袤的未开垦土地,草料丰富。” “第二条,结合蓄洪区内的蓄洪要求,苏昊提出来大力兴建砖窑厂。因为蓄洪区内的闲置荒地很多,取土方便且成本低。而随着不断的取土,蓄洪区的蓄洪功能,则相应增加。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第三条,则是结合洪区镇内的特产荆条很多,发展柳编产业。这些荆条只要根在,就年年生长,取之不尽。不用,就是浪费。” “第四条,就是结合种植的农作物,大力发展特色食品。比如,洪区镇的百姓有种植大豆的习惯,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晒酱豆(豆瓣酱),还有不少人会制作豆腐、豆干、豆皮等豆制品。但限于见识眼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局限性,柳编也好,酱豆及豆制品也好,都局限于自制自用。” “苏昊的想法,就是由镇政府出面,成立一个工业管理办公室。工业办的职责是:1,向百姓宣传规模经营的益处;2,帮助愿意做规模发展开办小型加工企业的人贷款;3,指导这些小工厂的经营和管理;4,帮助大家扩大销路。” 陈恩奎抬起头,拎起桌上的几张纸,上下抖了抖,说道:“在三天前我第一次学习苏昊递交上来的这份发展规划时,我的心非常激动。我在洪区镇待了十多年,我也曾想让洪区镇的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也曾尝试过。但我却发现,无能为力。因为我无能,所以就没有力量,也无法出力。我很惭愧,感觉对不起全镇百姓。” 说着,陈恩奎拿下老花镜,揉了揉眼睛。 “但是,苏昊来了。我至今想不明白,堂堂一名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已经被分到县直机关,为何愿意主动到咱们这偏远落后的洪区镇。在我看到苏昊第一天来后,就立马下村,我那时就猜测,可能我们洪区镇捡到宝了。果不其然,短短半年,苏昊就在认真调研之后,提出了发展养殖业的想法,并写成文发表在党建杂志上。而且还由此引起省委组织部的重视,下拨了一笔款。” “这是建国以来,洪区镇得到的第一笔投资款,而非数额更大的救济款。这其中的意义,非常重大。” “苏昊同志并没因此而有丝毫沾沾自喜,反而作了更深入的思考,提出来这几条较为成熟的想法。” “这几天我反复研读,仔细思考,发现苏昊的这份报告,无比契合洪区镇。因此,我对苏昊的这份报告,以及设立工业办的想法,完全支持。接下来,请各位委员发表意见。” 方梅第一个举手发言:“书记,收到这份报告后,我心里只有两个字,佩服。我完全支持书记的意见。” 接下来,苏昊李庆国徐霞等人都纷纷表态,支持工业办的设立,通过【洪区镇三年发展规划】。 苏昊作为列席人员,没有发言及表态的资格,自然是闭口不语。 最后,只有曹军还没发言。 曹军心里很窝火。 正式上班的第一天下午,党政办交给他这份报告,并说明书记将在明天上午召开党委会,将对这份报告的可行性及增设工业管理办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