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是时候,回归京都,接受我们的荣光了... (第1/1页)

那四个字,如同千钧之重压在心头,“寸土不失。” 年复一年,他们坚守孤城,面对断粮断援,甚至被遗忘在历史角落,但他们从未放弃,直到今日的辉煌。 皇帝的表情开始扭曲,声音颤抖:“气节如山,永世铭记。” 那股坚韧,仿佛卡在喉咙,难以言表。 “虽死犹生,魂魄显威。” 罗宁继续讲述,“七万三千四百一十名战士,只剩不足一万,一名红衣武将,以一人之力,创造了奇迹。 他在慈宁城与敌王对决,以大雪龙骑、铁甲铁浮屠、白羽轻骑和背嵬军,夺回失地。” 群臣震惊,呼吸停滞,罗宁的话语如同雷霆:“他是大乾最后的荣耀,他叫贾逸,出自贾家荣国府。” 说完,罗宁疲惫地跌坐于地,使命完成后的释然溢于言表。 皇帝追问:“贾逸,是否辱没了大乾的尊严。” 罗宁嘶哑回应:“不曾。” “他对国家和百姓是否有亏欠。” “无愧。” …… 一个个英勇的名字被逐一念出,如李长安、郭栋、赵钱,他们的牺牲,雁门关的人民铭记在心,期盼有一天能有人将他们的事迹昭告天下。 罗宁的父亲曾守护这些烈士的陵墓,使得他对这些英雄有着深深的敬仰。 “传旨。” 皇帝下令,“调查雁门关守军后裔,凡在京者,皆予厚待与荣耀。” "昔日的边防元老贾固,英勇捐躯,扞卫大乾的荣耀,晋升为一级神武大将军,永载史册!" "前守将程起的忠诚得以延续,追封为关内侯,显赫荣耀!" "萧元漪,封为三级崇山伯,食邑千户,以表彰其功绩!" "贾家的荣国公子贾逸,被册封为国公,荣耀加身!" 话音刚落,原本肃穆的朝堂仿佛被一阵疾风吹过,波澜骤起。 群臣面面相觑,那些不属于勋贵阶层的文臣,纷纷发出异议之声。 "贾家不能再出一个国公,否则将动摇朝纲,四大家族将无法共存!"他们直言不讳。 "陛下,贾逸年少即有如此功勋,若再封国公,日后功绩累积,又当如何论赏?难道要封他为异姓王吗?"有人质疑。 最后,兵部尚书挺身而出,陈述历史规律,自皇室初创以来,仅限于开国初期,才有四位王与八位公的封赏,后来鲜有此类封号,尤其是异姓封王之事更是罕见。 "朝廷之事,难道不是朕的决断?"皇帝怒火中烧,声音如雷霆般震耳。 然而,这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享受着安宁的生活,却忽视了边疆的英雄们,他们默默坚守,以血肉之躯抵挡外敌,甚至为收复失地,重塑大乾尊严,付出了无数努力。 贾逸,那个在困境中坚韧的年轻人,他的英勇与智谋,何曾让人质疑过他的能力?他如何率领数万精锐,在生死边缘屡次化险为夷,赢得一次次胜利? 给予他国公之位,实至名归! "此事关系重大,还需太上皇定夺……"这时,戴权的身影再次出现在金殿之外,宣布太上皇的旨意。 "贾逸因功封为一级冠军侯,食邑三千户,以表彰其功绩!"他的话语如同春雷,震动整个朝堂。 注:敬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小作者额外奉上六千字的免费章节! "武力何足道哉?治国理政,还得倚仗文臣智囊啊。 " "未经实际考察,便册封为冠军侯,岂非显得轻率草率?" 最终,一位朝中显贵挺身而出,主动进言:"陛下,雁门关的守军恐怕已被四十万铁骑围困,恐怕早已全军覆没。 若此时授予冠军侯之位予亡者,恐世人皆会耻笑我大朝的决策。 " 他并非有意挑衅君王,实则是... 鞑靼的凶猛,早已烙印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深信贾逸已难逃厄运。 雁门关的告急,或许正是噩耗的传递。 凌不疑心如乱麻,满腔哀伤,不禁暗自感叹,那位为中原付出一切,不顾生死的忠诚之士,还未抵达京都,便已蒙受质疑,这是何等的悲哀? 所谓的英雄,不过是江山社稷的棋子罢了。 罗宁深感愤慨,恨不得亲手将那官员撕碎。 贾逸以一己之力扞卫华夏,守护大唐盛世,难道他所求的,仅是那区区侯爵之位?! 然而,皇帝的回答冷酷而决绝: "杀。 " 那官员还未及辩解,便被当场拿下。 "贾逸,顶天立地,不容任何质疑。 "凌不疑的眼神冷冽,对那官员的出现,他心中早有杀意。 中原局势动荡,皆因那些只知玩弄权谋的庸碌之辈。 "来人!"凌不疑下令,"速速将这一喜讯告知荣国府!" 虽然他的权力有限,但这次有太上皇的支持,使得反对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尽管贾逸的归属尚不明朗,但冠军侯的封号总算得以保全。 ... 荣国府内,贾母居于高位,贾宝玉恭恭敬敬地侍立一旁。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