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页)

,这种东西在新东方是非常明显的。

“我觉得很多东西全国知名大学给不了。比如说全国的大学中间大量的老师不会跟学生去谈他们一辈子的人生规划,不会去谈一个目标怎么样去实施,不会去给学生讲很多励志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都是亲身经历的。”

新东方的“励志”,实质就是号称新东方核心竞争力的“新东方精神”,它是由校训、警句、例子和俞敏洪等新东方老师以及一些名人个人奋斗故事等构成的,例如垫脚石的故事、白雪青草的故事、北极熊和熊猫的故事,等等。

新东方老师激励学生主要有三招:

第一招——拿以前出国成功的学生开涮,最常用的句式就是:“这家伙就是靠套磁混出去的,你们难道不可以?”

第二招——拿开拖拉机开进北大的“玉米糊”(俞敏洪)开涮,最常用的句式就是:“玉米糊以前就是个喂猪的,你们肯定可以混得比他强。”

第三招——拿美国考试中心ETS(出国考试的出题方)开涮,最常用句式就是:“这种智障出的题目都做不出来,你们也和智障差不多了。”

这种激励打破常规,不是正面的豪言壮语,而是反面的嘲讽,大有中国古代兵法“激将”的味道。这种“励志”主要面对的是中国广大的备考学生群体,针对的是“平民奋斗”的现状和特征,以俞敏洪的亲身奋斗经历和他日常生活里的思考及感悟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激励体制。

这种激励的方法并不是新东方首创,市面上有无数成功学书籍,“小故事大智慧”的字样满地都是,罗永浩在作演讲的时候也曾经说过自己的经历:“我在备考GRE的时候,把自己关在一个鬼都不住的地方背单词,背到精神崩溃了,就到书店去找成功学的书,也不看价钱,直接就问老板:‘一斤多少钱?给我称几斤。’回到家以后就开始看,看到热血沸腾处就立马停下来,抱起单词书开始背;背到精神又崩溃了,就再拿起成功学的书再看。看成功学的书要注意,不要看得热血沸腾就一路看下去,不然把书都看完了,下次你精神崩溃的时候看什么?!”

成功学的书就是以“励志”为核心的,单单看故事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俞敏洪第一次将它引入了课堂,用口头形式来表达,语言的感染力较之文字不知大了多少倍!

更何况新东方课堂上讲的不是一般的“小故事大智慧”,不是那些世界名人的传奇经历,而是近在眼前的老师;不是发生在17世纪的国外,不是发生在遥远的时间和空间之外,也不是在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里,而是和学生们一样,在当今的中国,同样是出国留学的背景下,用同一种语言工具面对同样的考试!

第二节 幽默+励志:教学模式(3)

如此一来,学生想不“热血沸腾”都很难。年轻人本来就是热血青年,怀着自己的梦想来到新东方,看见近在眼前的成功案例,不知不觉受到了感染和鼓励,心想:他们能行,我也能行!

这就是新东方“励志”外衣下隐藏的武器,是新东方的“励志”能否起作用的关键——精神暗示。

俞敏洪大冬天往电线杆子上刷糨糊、贴广告的故事;俞敏洪三次考大学的故事;俞敏洪没有出成国的故事;俞敏洪被北大踢出来的故事;徐小平出国苦闷、受挫折,写《留学生涯》的故事;王强在美国打工,给瘫痪的老人换尿布的故事……

如果仔细阅读新东方的励志故事,就会发现故事里基本都有着一种暗示。张亚哲在台下听俞敏洪的演讲,评论道:

“他英语发音不准,普通话也说得拗口,经常有许多俏皮话夹在里面,许多平民化的东西打动了台下这些同样是平民的中国人,让他们觉得,这样的人都能成功,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功?”

不错,正是这种暗示打动了“平民奋斗”的学生群体。在学生看来,俞敏洪和所有的新东方老师都是平民,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的典范,自己和他们的区别也只是成功的时间先后而已。

“新东方精神”说到底,就是那句看起来有些煽情的校训:“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如果我们分解“新东方精神”,就会发现它的核心是“励志”;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和名言警句,尤其是各位老师“平民奋斗”的亲身经历;而它的本质就是一种精神暗示,或者称之为潜能开发。

潜能:你所不知道的力量

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坚定不移的意志,需要雷打不动的信念,但能真正凭自身力量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