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9部分 (第1/4页)

苷饷此忱�⊥��模��膊豢赡茉谡饷辞崴傻奶跫�抡箍�卸�5�牵�廖抟晌实模��前滋巫约旱呐�Γ�盟�谡蕉分兄っ髯约旱哪芰Γ�

登陆作战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在占据了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一名优秀的指挥官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胜利,而是在付出微小代价的情况下获得的胜利。而这次,白涛在登陆前期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的情况之下还能够顺利的完成登陆作战行动,这已经实属不易了。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海军舰队非常有效的配合了陆战队的行动,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也足以说明白涛在行动细节的指挥能力方面并不缺乏能力!

现在,白涛留下了陆战队,继续巩固岛上的军事力量,同时安排工程部队修复岛上的军事设施,而他则按照莫怀聪的命令,率领舰队向百幕大群岛杀去,寻找机会与美国第2舰队决战!

战前,美国西海岸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为了满足太平洋舰队作战的需要,美国在西海岸地区建造了大量的船厂,包括在长滩专门建造大型战舰的福克斯船厂,在圣迭戈建造了专门修理战舰的船厂。当然,这也足以支持太平洋舰队的作战行动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美国的主要船舶建造能力仍然放在了东海岸地区。这里是美国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将船厂建造在东海岸,自然能够更有效的利用船厂的生产能力,减少不必要的运输成本。而在墨西哥湾地区,美国也有几座重要的船厂,但是从范围上来讲,这仍然属于大西洋方向,而无法对太平洋方向上的海军舰队提供支持!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历史的,在历史上,美国最初的13个州就在东海岸地区,同样的,这里也是美国白人最集中的地方。而在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与前苏联打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而美苏海军对抗的中心就在北大西洋,所以从各方面来讲,美国海军当时的重点都集中在了大西洋方向上!

后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虽然美国开始将海军的重点转移到了太平洋上来,但是西海岸地区的经济实力无法支撑起庞大的海军基础设施,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接下来,欧洲的迅速崛起,以及欧美在经济,海外势力范围等等方面的矛盾,让美国不得不平分其两洋舰队,即要在太平洋方向上提防着中国,又要在大西洋上与欧洲海军对抗。而在21世纪中,美国经济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不景气状态,根本就无法与中欧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全面竞争。为了减少内部消耗,美国被迫放弃了在西海岸地区扩充海军基础设施的计划,仍然将重点放在了大西洋方向上。毕竟,在当时,美国不会考虑到有人会在巴拿马运河地区与他展开竞争的,只要确保了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那么美国的两洋舰队就可以相互支援,那么在造船能力上的分配问题也就不明显了!

这些因素都最终决定了美国的造船能力仍然集中在大西洋方向上,而这也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要知道,中国海军的所有基地,造船厂都集中在太平洋方向上,而美国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不可否认的,美国的造船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在战争的头5年,美国建造的船舶吨位数量是中国的90%左右,而这是在美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不如中国的前提下做到的,也是在美国逐步丧失了海外资源产地的情况下做到的,显然,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但是,同样也不需要怀疑的是,美国海军的损失数量远远的超过了中国海军,所以即使在维持了巨大的造船能力的同时,美国海军却无法在战场上建立起优势!

在战争后两年中,美国几乎是在疯狂的建造战舰,平均每天下水的战舰吨位数超过了2万吨,换句话说,平均每天就有一艘防空巡洋舰规模的战舰完成建造工作。而这一速度,甚至超过了中国当时的造船能力(战争后期,中国军事生产的重点已经不在海军上了)。而仅仅在中大西洋海战结束之后的一周时间之内,美国就让三艘航母下水,并且迅速的配上了舰员,完成了航母最后的组装工作,而战舰也迅速的完成作战部署工作。从这方面来看,其实美国国内的战备工作等级是很高的,只不过,这些战舰在没有足够的优秀人员的情况之下,并没有能够在战斗中发挥出其本身的战斗力!

白涛对第2舰队并不存在着惧怕的感觉,第2舰队一直是美国大西洋方向上最弱小的一支舰队,现在不管是在实力上,还是官兵的素质方面,美国舰队都不占有优势位置,所以只要战斗打起来,即使采用常规战术,白涛也有着必胜的把握!当然,莫怀聪的警告他并没有忘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