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4部分 (第1/4页)

挛�被嶂�螅�膊罚�±�牡玫搅伺�迹�

这样一来,其实就是余彬的总参谋部提出改革计划,然后由魏明涛选出来的一批人来审批这个计划!因此,这其实是魏明涛由右手来制订计划,然后左手通过计划,当然不会有什么难度了!但是,这在军队内部也引来了很大的反对声!

在魏明涛选出的军事改革委员会成员中,虽然有不少其他部队的将军,但是有55%的将军都是魏明涛带出来的,这其中就包括了第3集团军群出来的7个将军,第2集团军群出来的4个将军,第6集团军群出来的2个将军,还有何永刚这类的魏明涛的朋友!换句话说,在柯敏明规定只要有半数成员同意,那么就可以成为正式法律了!这不就是直接把大权交到了魏明涛的手里吗?即使有两个魏明涛阵营的将军背叛他,那也不可能构成否决的多数,而以魏明涛的能力,恐怕他带出来的那些将军不会有一个人反对他!再加上何永刚这类魏明涛的支持者,那他是稳操胜券了!

问题最大的还是余彬提出的军事改革法案,这已经不仅仅是总参谋部的改革计划了,因为在魏明涛确定了军事改革委员会的成员之后,余彬提出的本身就是军事改革法案的一个框架,而且他还可以随时根据情况而随时添入新的改革法案!当然,在众多将军们的要求下,余彬提出的法案不是整体进行讨论的,而是被拆成了多个小部分,然后分别讨论!当然,这多半只是延长了法案整体通过的时间,而且每次所涉及的范围都非常有限!对魏明涛来说,这其实是好事,因为这就分散了反对者的力量,让他有时间各个击破,而不是在一起通过时遭到众多人的反对!

在整个改革法案中,最麻烦的还是军队的人事处理问题。战争结束的时候,中国四大军种一共有近3000名将军,而且还有数千人有成为将军的基础!而在和平时期,这么多的将军是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稳定的因素,毕竟将军与普通的校级军官完全不一样,一个将军就意味着一支军队,而战后,中国需要维持那么多的军队吗?所以,要削减军队,首先就得削减将军的数量,而如果只削减军队的数量,而不削减将军的数量的话,那么必然会引起利益冲突,使裁军变得更加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遭到的反对力量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至少有上千名将军联名请愿,要求停止这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做法,不然部队就感到寒心了!但是,削减将军的数量是必须的,这是无法逆转的!最终,魏明涛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即将现有的军职与军衔相应的做修改,在相应的军职上的军衔提高一级。换句话说,这其实是削弱了每个将军的兵权,比如原本军长是少将,但是这次则全体提升为了中将,从而使少将只能够担任旅长,那么少将手里的权力实际上被削弱了很多!

同时,这一规定是暂时的,期限只有两年,即两年之后,这些将军就将根据各人的能力与表现从而决定是留下来或者是退役!

这虽然暂时消除了矛盾,但是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这也只能算是一个妥协的方案!

魏明涛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很多他自己派系的将军都反对余彬的直接退役方案!当然,魏明涛做出了这个让步,其实是为他争取到了两年,至少是争取到了一年的时间,而通过这一年的时间,他可以先在军队里做调整,即调换一些将军的位置,从而进一步削弱这些将军手里的军权!这样,他就可以一步步的实现余彬定下的目标了!

出了将军改革之外,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部队的裁军问题了。当然,这个问题要好处理一些,当时国内是极为缺乏劳动力的,毕竟战争中伤残的650万官兵全是社会上的主要劳动力,同时在大海啸中,中国损失了两亿人口,这其中至少有4000万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损失了这么多的劳动力之后,经济发展必然出现问题。而且,在战后重建工作中是需要很多的劳动力的!虽然当时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向世界各国招收劳务人员,也充实国内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很多战败国的国民都选择到中国来务工,即使这边的工作照样很累,但是却能够让他们过上比家乡好得多的生活,那又有什么不好的呢?比如,当时墨西哥就至少向中国输出了550万的劳工,而俄罗斯也向中国输出了至少500万劳工。另外,一些同盟国也向中国输出了劳工,特别是一些受到自然灾害较轻,或者是没有受到自然灾害的国家,比如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等东欧国家,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等东亚国家,还有埃及,利比亚等等笔非国家,都向中国输出了大量的劳工!但是,相对来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